【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作者:张理海(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教授)
长征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党领导红军寻求民族复兴的伟大进军。对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深切忧患和责任担当,使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激发出拯救民族危亡的惊天动地的力量和智慧,成就了长征胜利的不朽传奇,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不读懂长征这本“历史教科书”,就不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用奋斗和牺牲担当民族正义
在民族危难面前,是挺身而出,还是退缩推诿,是检验一个政党、一支军队有无民族正义的试金石。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难的情况下发生的。党和红军在自身面临着生死存亡危机的情况下,仍毅然决然、奋不顾身把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扛在肩上。对于我们党来讲,这是为她的“初心”所决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重担。
担当民族正义是要用奋斗和牺牲来开路的。民族正义有多么自觉和强烈,奋斗牺牲就有多么悲壮和光荣。1935年初,由红十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支队,在浙江怀玉山失败,师长胡天桃负伤被俘,国民党将领王耀武负责审讯,第一次照面,王耀武惊呆了。他回忆说:“这位师长的上身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了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审问有这样的记录,王:“蒋委员长对你们实行宽大及感化教育,只要你们觉悟,一样得到重用。”胡:“我认为只有革命,坚决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中国才有办法。”王:“我们也希望国家好,也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你说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有什么根据。”胡:“国民党掌握着军队,不抗日,却来打内战,还请帝国主义的军官当顾问,这不是勾结帝国主义是什么?”最后,敌人威逼胡天桃说出红军的行踪。胡天桃的回答是:“你把我枪毙了吧!”
什么是长征?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同党与红军的生死存亡紧紧捆绑在一起,把民族的独立解放举过头顶,党领导红军用巨大的牺牲为中华民族肌体注入全新的激情、正义、尊严和血性以拯救民族危亡,这就是长征!长征检验和见证了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担当民族正义的英雄壮举和本色。
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点
一个民族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总需要一种精神力量,而红军长征正是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精神支点。
二万五千里征程展示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新的精神路标。长征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路标,最主要的是因为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身体力行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革命英雄主义、革命理想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从而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精神境界、精神力量有了质的飞跃,如此,创造新的精神奇迹就非红军长征莫属。
于是,人们看到:尽管悬殊的敌我力量、恶劣的自然环境、严峻的党内斗争、繁重的群众工作,历史将四重考验一古脑抛给红军这支年轻的队伍,使党和红军经受了人间的几乎所有苦难——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人迹罕至的峡谷激流,鸟飞不过的雪山,空气稀薄的高原,险不可测的沼泽;缺衣少药、忍饥挨饿、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教条主义桎梏,分裂主义挑衅。二万五千里长征,步步是险境、处处生死关,党和红军却仍能在难以想象的艰险中乐观自信、斩关夺隘,起死回生,把胜利的红旗帜插到抗日救亡斗争的前沿。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从这里,我们领悟着人的潜力、人的毅力、人的信念、人的精神意志力和创造力的无限可能性,也惊叹着人的精神力量创造的新奇迹。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就以诗的语言,把“长征”与“长城”相提并论,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长城”“长征”都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千百年来,“长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精神象征。而长征的胜利使“长征”本身成为中华民族又一新的“精神象征”,这是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长征的胜利,使党和红军的“英雄形象”走向全国、全世界,彻底改变了党和红军在国际社会被“妖魔化”的局面。“妖魔化”党和红军是国内外反动派长期使用的一种“政治”武器。由于国家的舆论工具长期掌握在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在中国革命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被“妖魔化”了的党和红军的形象,误导着国际社会。我们不会忘记,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通过对毛泽东和红军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于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从此,一个“在石堡般严密的新闻封锁下已与世隔绝了9年”的红色区域,被揭秘出来,红军的英名、长征的传奇故事以及民族精神的“魔力”一时传遍世界。它不仅当即吸引国民党统治区的一批批向往光明、追求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奔向陕北延安;而且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它更是不断地吸引着许多外国记者、作家、友好人士采访、著述、评论长征、甚至重走长征路。“长征”从此被国际社会视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创造人间奇迹的代名词和中华民族新的“精神象征”。
长征将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人类精神前所未有的高度。索尔兹伯里在1985年出版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国际知名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评论说:“长征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学术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中,把长征视为“人类精神的典范”。长征,就这样让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站”起来,而当整个世界在长征传奇面前惊叹、沉思时,长征也就成了人类精神星空的一颗恒星和人类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80年前的长征,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80年来,每逢重大历史转折,人们总用“长征”作比;每遇艰难困苦考验,人们总要回望长征。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从北京飞抵红军会师地固原,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他意味深长地说:“长征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长征和新长征,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赛。我们已经到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新的长征路也充满艰难。面对一些西方国家的“遏制与围堵”和“文化冷战”的挑战以及各种“污名化”的抹黑炒作,我们更需要“挺起民族的脊梁”,更需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运紧紧连一起,不断增强民族富强的自信力。
长征涵养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新的长征路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面对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难题、新风险,更需要我们直面“千难万险”,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续写新的长征故事,用时代的创造延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长征不仅为我们树立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辉榜样,而且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和智慧的策源地。我们坚信,有着“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苦难与辉煌,行进在“人间正道”上的中华民族,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张理海)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