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历久弥新的研究和学习价值。领导干部应从国学中汲取经验与智慧,不断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与水平。
格物穷理。“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格物穷理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有一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历史自觉性、历史自信心。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龙去脉,就需要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就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学哲学经典,可明大道、通古今、知人事;学史学经典,可观成败、知兴衰、明是非;学文学经典,可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学伦理经典,可知荣辱、明廉耻、辨善恶。
知行合一。宋代大儒朱熹曾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这表明: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坚持知行合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国学、读经典,不是为读书而读书,更不是读死书、死读书。古人说得好,“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食而不化、学用脱节,生吞活剥、刻舟求剑,违背了学习的初衷。只有坚持知行合一,才能将书本知识化为实践智慧。与此同时,中国向来有上行下效的传统,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干部带头学国学,知行合一,表里合一,可以有效推动政治生态的净化。《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章》中两个先锋队的论述,也与儒家君子德行一脉相承,“关键少数”可谓先锋队中的先锋。“关键少数”带头学国学,以上率下,对于涵养中华民族的文化气韵、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世致用。即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文化战略方针,为汉武帝所采纳。实行这一方针的目的,就是要把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儒家学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正是由于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充分发挥了治国理政、开物成务的实践功能,才不仅成就了它对中国文明发展不断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保证了它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学国学、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得益,更是为了伟大的事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应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阐释,已经初见成效: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传统强化了社会的公序良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价值力量;廉政文化、修身智慧、敬畏精神、慎独意识、民本思想被引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成为了正党风、转民风、树新风的重要抓手;诚心正意、手握戒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变为了党员干部修身的自觉。“修己以安百姓”,经世以致用,永远在路上。(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