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我市新型社科智库优秀研究成果选登

编者按: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市新型社科智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水平,市委讲师团、市社科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我市新型社科智库人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有理论深度、有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刊登部分优秀成果,以飨读者。  

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张永翊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三农”视角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点是农村,基础是农业,落脚点是农民。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关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关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关注农业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多功能开发,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等农业问题,亦更加关注农民的幸福生活。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农业的价值,改变农村的面貌,提升农民的生活。

     “五位一体”视角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美”,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农田和果园变成公园。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的整治,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使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发掘农村特色文化、保护和弘扬,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促进乡村社会和谐。

实践层面的多视角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要做到“布局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中要实现“和谐美”“精神美”“身心美”,发展经济时对标“产业美”“生态美”,加强各种污染治理要达到“环境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中实现“生活美”。总之,美丽乡村建设要使“美”体现在各个领域、各个阶段。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要从农民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定建设规划,最终让农民得实惠;要动员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参与规划、建设、监督、验收等各环节;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使政府、农民及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五改”,即改房、改水、改路、改厕、改厨和垃圾处理。改厕,是“五改”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改厕主要有“三格式”和“双瓮式”两种,要采用乐于为农民所接受且效果良好的方式。改水,主要包括村民生活污水的处理和雨水的泄排。生活污水能够利用管道收集的采取集中处理,难以收集的,采用在技术上适用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方式。对于雨水的泄排,在规划村庄道路建设时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排水沟。改路,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连村路,另一方面,要做好乡村公路的养护维护。改房,主要是做好节能工作。要协调科研机构,加强对墙体保温材料的研发,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样式的推广。改厨,主要是清洁能源的使用和降低污染。一要坚持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宜电则电,宜气则气。二要制定出台政府与村民都能够承受的鼓励清洁能源使用政策。垃圾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乡村垃圾处理要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过程控制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垃圾处理有车辆、有队伍、有资金的“三有”长效机制。

       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发挥各地方优势,补齐短板。地方优势主要表现为地方传统的、乡土的文化以及民族风情等。如大厂回族自治县的伊斯兰文化,要注重民族节日与民族饮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主要体现为自然资源的缺乏。特别是水资源,要开源节流,加强水污染治理,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

      美要引进来,传出去

     “引进来”就是要借鉴域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引进来”既要注重学习区域外典型的先进经验,也要注重本区域典型经验的推广。如固安彭村乡荆垡营东村,为村里高龄独居、空巢、五保、特困等弱势群体提供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成为农村养老服务的示范,真正实现了“生活美”;大城县马庄村,注重培养农户致富示范带头人,在培养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方面创出了新路。

      “传出去”就是要把廊坊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成效宣传推介出去。美丽乡村不仅需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经营才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使建设持久。经营则必须把建设成果推向域内外。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推介方式,包括微信、网站、宣传手册、举办特定活动、进行新闻报道等,另一方面,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把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理性认识,传播出去。

       (廊坊市社科研究项目:Zkcg2016005)

提升廊坊市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绩效管理水平的路径研究
赵玉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合理使用对于推动国计民生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所面临债务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探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绩效管理的路径,有效规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一、廊坊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廊坊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债务风险的管理,促进了廊坊债务性资金服务于廊坊地方公共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政府债务亦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地方政府,当财政收支净额不足以满足当地发展需要时,马上就想到借贷。借贷可以帮助政府渡过眼前的难关,取得短期的绩效,然而往往忽视借贷本身和今后偿还的风险,导致政府举债不断加大,总债务率逐渐增高。在《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的决议中指出,2015年中国地方政府预计债务率为86%,同时明确将债务率不超过100%作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整体风险警戒线;2014年《河北省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全省政府性债务的总债务率在2016年降至70%以下,并保持不上升。而在《廊坊市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工作方案》中,廊坊政府市本级管控目标总债务率在2017年以后预计会低于100%,超出国家和河北省的地方政府债务的整体风险警戒线。

     (二)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管理体制缺失。在《廊坊市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工作方案》中,虽然对各部门债务风险管控进行职责分工,但是对其职责分工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成效性并没有做出更多的详细说明,这不仅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空洞,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障碍。为此建立健全有规划、有做法、有执行、有成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管理体制是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缺乏长效监督机制管理。在政府债务行为中,政府是债务人、担保人,因此,在债务资金的来源和债务资金的使用去向上更多地体现政府的意愿,而资金使用的成效、持久性的收益范围、债务资金的现金流健康性等问题往往被搁浅或者放置在其次的位置上,政府在市场中这种“官本位”的优势显而易见,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二、提升廊坊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绩效管理水平的具体路径

     (一)优化债务规模与结构控制,实现总量管理。在廊坊市地方政府新举债的资金总额、资金用途、偿还期限、债务承担能力、预期效益等方面要成立专门的机构,专项负责债务的事前需求论证与研讨工作、事中的执行与使用情况、事后的绩效考评和追责管理。按照《廊坊市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和制定关于加强债务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基层地方政府要积极指派专门机构与人员进行政府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尽快实现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公共项目、社会大众四个层级的对接工作,从而实现对新旧债务结构的摸底与整合,进而实现债务总量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

     (二)强化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设实现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债务战略、债务预算管理、债务结构与筹资渠道管理、债务担保机制、债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债务绩效成效、债务信息平台建设、债务偿还、债务审计、债务协调管理保障等一套有规划、有成效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强债务资金的规划与调控、规范的执行与实时监督、成效的反馈与责任管理。要抓紧建设廊坊市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体系,强化对政府债务的监督、违规举债和债务风险监控的力度,并且要使这种监督长久化、常态化。

      (三)完善多级债务风险监督实现实时预警管理。实行债务风险等级控制,同时要完善多级化债务预警管理。对于县乡、设区市、省级、区域整体进行纵向等级风险评估,要形成同级金融机构、审计部门、社会公众、投融资企业等动态的财务预警监管与联评,健全各级责任主体风险预警意识,实现对债务风险的实时监管,提高债务资金利用成效。

       (廊坊市社科研究项目:Zkcg2016003)

文安县“双轮驱动” 全面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孙宏淑 吕满红

      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对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文安县在县委、政府文化惠民举措的大力引导下,不断创新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加强文化工作制度建设,为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文安县把建立文化工作机制作为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来抓,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形成了以文化规划为龙头,以文化工程为载体,以考核督查为抓手的文化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文安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2013—2018)》《中共文安县委、文安县人民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为文安县的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把文化建设特别是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作为县委战略行动纲领的重要内容,并建立文化工作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农场、管区、街道)和行政村(社区)也及时建立文化工作领导班子,实现了县镇村三级全面覆盖。此外,将文化建设列入了政府实事工程,组织人大、政协开展对文化工作的视察、评议等,强化督查力度,实现了班子、规划、措施三落实,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

       二、双轮驱动,稳步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文安县以县“两馆”建设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文安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县级图书馆建设。县图书馆于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部颁三级馆,创建中全县图书藏书量由6.2万册提升到43.2万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县文化馆于2011年被评定为国家部颁三级馆,创建中增设了舞蹈培训、书画展厅、文化讲堂、电子阅览室、音视频录制厅等。

       在提升县“两馆”整体功能的同时,按照“试点示范、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分阶段地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建设。“试点示范”阶段,在全县13个乡镇、7个管区和383个行政村中选出7个乡镇(管区)、50个行政村,作为先行试点,重点加强场所、设施、机构、队伍等建设。其中,7个试点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设置建成了多功能厅、图书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活动室,并配备相应设备和室外活动场地;50个试点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室)按照《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河北省农家书屋管理制度》等文件要求,全部建成达标。“全面推进”阶段,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召开全县范围的协调会、调度会5次,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文安县为乡镇文化站购置并配备各类文体活动设备56台(套),投资420万元,全县13个乡镇硬件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另外,投资72万元,完成了急流口管区、董村管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同时,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室)配备文化活动设施3575台(套)、书籍32.5万册,建成健身路径276处,投资670万元。

       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激发城乡文化发展活力。

文安县坚持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乐民的原则,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居民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亮点。每年举办春节文艺联欢会、消夏广场系列活动、民间文艺汇演、展览笔会、文化下乡、体育民俗、培训讲座等文艺惠民文化活动。2014年“践行群众路线•欢乐惠及城乡”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历时六个月,累计完成各类文化活动800多场次;2015年举办了春节联欢会、元宵节猜灯谜、书法展览、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象棋比赛等规模性文体活动25场次;另外,在县域设置了武术辅导站16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80名;有17支放映队,放映4006场次,其中红色经典影片98部、1427场次,农业科教影片57部1298场次,生活类影片92部1281场次。文安县连续三年获“廊坊市文化艺术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廊坊日报》《河北日报》等媒体以及新华网、长城网、中国文明网等多家知名网站对文安县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行了报道。

       (廊坊市社科研究项目:Zkcg2016004)

 
大厂回族自治县陈府镇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的实践与启示
张亮 张赞

      近年来,大厂回族自治县陈府镇以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为目标,以实施“四美五改·美丽乡村”行动为载体,坚持示范引领、提高标准,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突出特色、尊重民意、建立机制,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

      主要做法

      陈府镇美丽乡村示范区坚持“美丽乡村+园区”模式,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做强片区产业支撑,着力“变园区为景区、变产品为礼品、变资源为股权、变农民为股民”。

       一、突出乡村特色,实施科学规划编制。聘请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设计单位对片区进行整体和多个专项规划。突出规划的全域性和整体性,在“重点”和“特色”上下功夫,综合考虑民居、田园、村庄、公路、河道、景区等亮化美化,做到村与村之间、路与路之间、河与河之间不断点、不断线。同时,做好各村庄规划,实现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充分体现“美丽乡村”的特色和内涵。

       二、明确工作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片区紧紧把握“产业富民”这个根基,进一步提升产业支撑。围绕旅游环线;乡村旅游展示区、体验区、休闲区、景区综合配套服务区“一线四区”的发展格局,建设“美丽乡村”旅游观光线路。通过采取以点连线、连线成片的方法,突出重点,“点、线、面”结合,全力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特色鲜明的专业旅游村。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功能和基础设施。完善村庄交通停车、旅游购物、服务接待等配套设施。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村庄。依托全省唯一的农村题材影视剧生产基地,利用村内闲置民宅,改造建设乡村旅游酒店,打造民俗旅游特色村。

四、整合乡村资源,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片区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在特色村庄、重点景区辐射范围内,培育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建好兰庄户香油展示区、东杨辛庄果蔬采摘区等专业区,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主要成效

       一、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陈府片区按照“四美五改”、12个专项行动的具体要求,重点推进村内绿化、改水、改厕、墙体美化等工作,提升镇村环境。截至目前,陈府镇21个村全部完成村内主街道、巷道硬化任务;安装路灯355盏;庭院绿化共栽种李子、杏等经济果树10000余株,村内主街绿化共栽种法桐、金丝柳等高大观赏性树木5000余棵,节点绿化近20000平方米;累计清理违章建筑105处、2.5万平方米。

       二、乡村旅游业得到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体验型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养生休闲产业。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2亿元、全长17.5公里的美丽乡村旅游环线建设,旅游环线涉及14个村庄,沿线周边依托现有的现代农业项目和乡村,建设了伊乡森林公园、生态农场、岭南山水自然园等11个自然景观工程,并配套建设了休闲驿站、特色农家乐、旅游厕所等设施,将农业园区内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有机串联组合,形成了以绿色生态为主体的旅游景观绿道。

       三、独具特色的休闲示范点初步形成。片区内的伊乡公园、威武屯影视基地、田园牧歌玫瑰园、世界农业嘉年华、沁心农业园等项目陆续建成,初步形成了集种养体验、休闲旅游、影视文化于一体的高端农业业态。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建设农业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24.6亿元,目前已投入5.2亿元。其中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类项目3个,果树种植类项目3个,农业观光体验企业有6家。片区已发展星级生态农家院8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农家乐旅游接待户30余家,农业观光采摘村、采摘点100余处,吸纳乡村从业人员近千人。

       几点启示

       一、坚持因地制宜,完善规划体系。要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坚持先规划、后施工,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对村庄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二、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力度。要注重财政引领,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

       三、推动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要建立一系列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引导村级制定好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要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日常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形成正确导向。

       四、培育特色产业,强化精品引领。深入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展示个性化乡土文化,根据自身特色,培育精品项目,激发农村内生活力,树立特色品牌。

(廊坊市社科研究项目:Zkcg2016002)

对廊坊房地产业发展的思考
纪亚辉

      “十二五”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重要支柱产业。

       一、发展现状

       1.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670.9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年均递增21.9%。“十二五”累计完成投资2033.9亿元,是“十一五”投资的2.2倍,投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销售平稳上升。2015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078.4万平方米,销售额894.9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3倍和2.2倍。其中,住宅1038.3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96.3%。

       3.房价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商品房销售平均价格为8299元/平方米,是2010年的1.7倍,年均递增11.0%。

       二、对经济增长贡献

       1.拉动作用增强。2015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23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3%,比2010年提高3.0个百分点。201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3%,高于GDP增速4.5个百分点。“十二五”房地产业年均递增13.6%,分别高于GDP和第三产业3.1个、0.8个百分点。

       2.创税水平提高。2015年,全市房地产业纳税额170.5亿元,是2010年的3.2倍,年均递增26.5%。“十二五”以来,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税收占比出现了逆转,制造业税收占比由第一位(35.1%)降至第二位(22.8%),房地产业税收占比则由第二位(28.4%)升至第一位(38.9%)。

由此可以看出,“十二五”以来房地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市正处在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经济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为使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调控。

       第一,合理控制发展规模。房地产发展规模,应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通过“产城融合”促进城市发展,不能一味迎合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要统筹谋划、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科学规划、适度发展。据联合国相关机构分析,一国在低收入阶段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仅为2%;进入中等发达阶段这一比例可上升到8%,是房地产业发展最快、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的时期;而到发达阶段,这一比例可降至3%-5%。超过这个比例,就会出现严重泡沫。我国有学者认为,受高储蓄率和“居有定所”传统观念影响,这个比例在我国最高应控制在15%以内。2011-2015年,廊坊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分别为18.3%、13.6%、15.6%、24.0%和27.1%。

       第二,合理调控内部结构。2015年,我市住宅投资完成558.4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83.2%,高于全国15.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9.4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我市住宅投资占比明显偏高,但从房地产业长远发展来看,产业地产更具稳定的发展空间。产业地产是指在新经济和城市经营背景下,以地产为载体,以产业集聚的各类产业园区为主要形态,为整合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集约化经营的新兴产业形式。产业地产融合产业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发展两个概念,突出地产作为产业经济发展平台的功能作用,产业地产、住宅地产的均衡发展既可以增强我市房地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还可以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适当提高产业地产的投资占比。

       第三,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房地产业发展和住房建设,必须同产业、人口相协调,必须充分考虑我市市情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建立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给体系。一是在保障住宅刚性需求的基础上增加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增加综合服务功能。适当增加商业营业用房、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开发,方便居民生活。同时,适度控制外地购买需求,有效遏制“白天空城、晚上睡城”状况的发生。

       (廊坊市社科研究项目:Zkcg2016001)

 

上一篇:郭齐勇: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国学经典
下一篇:人民要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克服世界市场失灵(人民要论)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