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罗一民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最核心问题,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规划对于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笔者以为,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切实处理好微观性市场主体的发展与宏观性文化体制的完善,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重塑市场主体。以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为目标,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拓展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导向把控、资本运作和市场经营能力。要着力把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结合起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使之尽快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像经济领域那样,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采取“非禁即入”方式,通过产权转换、共同开发、参与投资、购买服务等多种渠道,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助推公共文化的内容丰富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完善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解放文化生产力,切实改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将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对优化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要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要培育和规范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构建文化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力度,增强文化主体的活力,促进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改善宏观管理。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有力、政府管理有效、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宏观管理体系,确保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从而切实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实现文化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偏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产品,应当以党委有关部门为管理主体,运用政策指导、问题探讨、思想引领、机制建设等方法加强管理,既要防止出现管得过细过死的现象,又要避免大而化之、疏忽轻视的局面。对于具有很强商品价值属性的文化产品,应由政府有关部门作为管理主体,运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政策扶持等手段,注意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引导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遵照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文化单位的同时,党委要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重大人事变革和重大决策制度实行调控。要加快文化立法,着力完备文化法律体系,实现宏观管理的法治化。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文化领域的管理应当是宏观管理,即主要体现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宏观方面。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要在健全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格局。政府管理的公共文化资金、项目、服务应该向社会组织开放,使它们真正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在文化产业领域,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速构建文化内容监管机制,引导市场行业主体自律,全面推进管理服务机制转型。要努力改进文化管理方式,创新文化管理手段,真正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提高文化行政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