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他号召全党,“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得以确立的初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共产主义是引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以共产主义为指引,顺应历史规律,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的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是一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奴隶主与奴隶、封建主与农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斗争史,阶级斗争的成败,关键在于阶级力量的对比。
在近代中国,广大仁人志士不断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洋务运动,还是自下而上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运动的主导者都没有掌握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都没有背负带领全国工农阶级翻身解放的崇高使命,因此没有组织阶级力量进行阶级斗争的觉悟、勇气与能力,从而无法走出“挽救封建政权”或“重建封建政权”的传统逻辑,都未能真正开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后,中国则进入北洋时代、军阀混战的时代,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军阀的中央和地方政权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在此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工农阶级要想彻底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必须展开阶级斗争——进行工农革命,也即通过自身的阶级力量、暴力力量来推翻敌对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火,给危亡和迷惘中的中华民族送来了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内涵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首先吸引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际会,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以此指导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实践。党的早期领导人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及其相互力量对比,竭力唤醒工农阶级的阶级意识,通过工会、农会将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开办工人夜校、农民运动讲习所来教育和指导他们团结起来,积极展开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组织、教育、动员工农阶级而铸就了势不可挡的革命力量。组织化、革命化的工农阶级,是党获得组织发展和军事发展的不竭源泉,从而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基础条件。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正是基于对战争的非正义性质的判断,从而树立了赢得战争的必胜信心(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以高超的智慧正确地处理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内外正义力量。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组织和动员了中国基层社会,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工农民阶级基础,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当蒋介石集团背弃和平民主建国协定,悍然发动内战时,中国共产党又成功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思想,领导人民解放军勇敢地将革命推向深入,直至越过长江防线,解放全中国,彻底结束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统治。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主要在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及其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策略的熟练运用,组织工人罢工、发动农民暴动、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成立苏维埃政权、推行土地改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和平民主建国,这些取得巨大成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策略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还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根据中国农村农民力量强大而统治阶级力量薄弱、中国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薄弱而统治阶级力量强大的国情,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策略,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之门。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一文中讲到:“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他向全体党员同志呼吁道:“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毛泽东同志的论断准确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达致胜利的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作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沈夏珠,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