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三重历史使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总结了95年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提出了未来的奋斗目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者感到,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完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第二大历史任务过程中,承担着三重历史使命。

 

  用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起这两大历史重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自此之后,我们党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党在现阶段承担的第二大历史任务的具体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这个梦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实现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举措进行了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用制度创新展示社会主义美好未来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中国历史和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曲折进程中深深地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中国共产党因其拥有8800多万党员成为世界历史上人数最多的共产党,当代中国因其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成为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复阐述:第一,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结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第三,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第四,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第五,从中国未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不忘初心”强调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一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二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因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制度创新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用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复兴。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的精确阐释。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又一历史使命。

  当今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实践去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去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世界的历史命运。为此,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8日 16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总结了95年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提出了未来的奋斗目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者感到,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完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第二大历史任务过程中,承担着三重历史使命。

 

  用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起这两大历史重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自此之后,我们党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党在现阶段承担的第二大历史任务的具体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这个梦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实现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举措进行了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用制度创新展示社会主义美好未来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中国历史和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曲折进程中深深地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中国共产党因其拥有8800多万党员成为世界历史上人数最多的共产党,当代中国因其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成为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复阐述:第一,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结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第三,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第四,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第五,从中国未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不忘初心”强调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一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二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因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制度创新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用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复兴。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的精确阐释。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又一历史使命。

  当今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实践去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去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世界的历史命运。为此,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秦宣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8日 16版)

上一篇:郑新立:抓住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
下一篇:深刻认识新常态蕴含的辩证关系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