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支柱

  作者: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研究员 沈建波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三个自信”之后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文化自信是巩固党的领导、国家主权完整和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根柢,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支柱,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今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国内政治、外交、军事等各领域正在突破思想的藩篱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各种国际国内问题的叠加将使中华民族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继“三个自信”之后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文化自信是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主权完整和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根柢,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支柱,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的本质特征。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基础的价值认同

  没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就不可能从苦难的历史走向辉煌的未来。这种文化的自信表现为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变迁,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由盲目到自觉的运动,也表现为9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独特而深沉的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至今从未真正中断过,伴随着中华文明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转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迭离不开文化的变迁,每一个时代社会核心价值的凝练亦是社会发展进步而形成的结果。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中提及的“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就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的“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与近代文明之“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之“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就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价值变迁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基础的价值认同。

  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紧密相连,这四个自信,说到底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自信,其实践内涵即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捍卫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社会确立的是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文化的强势入侵,以摧枯拉朽之势欲撕裂中华文化,但近代民主革命没有让殖民主义的阴谋得逞。无论是以资产阶级政权为领导的孙中山延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民主义”思想,还是以无产阶级政权为领导建立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无一不是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的胜利凸显中华文化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昭示着中华民族充满不可战胜的文化自信,这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基础的价值认同。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广泛的政治认同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不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而且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彰显了中华民族涵养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海纳百川之博大胸怀。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史以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民族复兴之路从未停歇,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治国,或是儒家思想几千年的传承,均彰显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广泛的政治认同。

  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处在哪个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广泛的政治认同都离不开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生,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有史以来空前的政治认同。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文化自信,那么它的民族文化将面临被撕裂的危险,将难以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及“自强不息”的价值理念与当代“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及“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与当代“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共识不能忘记了价值变迁的历史来路,其内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演化并构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代最广泛的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丰富发展“一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推进祖国统一,这是构建国家认同的必由之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这是构建政党认同的必由之路;坚持从制度、经济、语言、文化、地域等多方面着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是构建民族认同的必由之路。正因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自然就产生了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这三个自信都离不开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深厚的历史认同

  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这是一个中国人民昂首挺胸、阔步向前、充满自信的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在中国梦的感召下空前强大。我们要更好地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唯有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汲取力量,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充满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完整的国家共同体在历史上具有系统性和延续性特征,不能将其孤立或分割开来去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尤其要认识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是相通的。历史是铁证,现实是鉴证,未来是求证。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分割历史和虚无历史的极端民族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思想去辩证地正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在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中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阶段的新胜利。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孕育着中华文化的民族自信。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从来都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与担当。台湾问题、南海争端、冷战摩擦等国际态势动荡,虽然各种矛盾与冲突频发,但是中国在处理相关问题上显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优秀民族基因。

  我们知道台湾和钓鱼岛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外交等方面,我们都会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去审视这些国际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与大陆虽未实现统一,但台湾的民族属性并没有改变,文化传统、语言结构、人文风俗等方面的发展均是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彼此相依,两岸人民都有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文化基因。因此,中国外交一向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在政治、军事或外交上不能允许任何国家分裂中华民族的行径发生。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外交战略相呼应,通过对话磋商和危机管控机制的手段,不排除在非常态势的情况下使用军事武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正如中华文化里面的一句至理名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能生存下来,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了团结、坚韧、忠贞、智慧等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四个自信”,凸显出文化自信的基本思想——“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独特精神标识。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今天的使命与担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建构起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上一篇:正确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下一篇:学习大雅文风无止境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