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红旗文稿笔谈:奋力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强调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方面重要内容,本期继续刊发三篇学习体会,以便大家学习交流。

  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

  沈志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1.理想信念坚定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坚定理想信念靠什么?首先要靠教育引导。邓小平就把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看作是根本性的问题,他说:“要在党内,特别是在党员、干部中,普遍地、经常地、深入地开展共产主义教育,使每个同志都成为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党的干部”。(《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版,第811页)当前,我们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目的就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全体党员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想信念坚定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靠的是理想信念。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通过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同时,全体党员还要深刻领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毛泽东就强调:“在中国,任何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同时具有现时实际任务与将来远大理想两种责任的。并且应该懂得:只有现时的实际任务获得尽可能彻底的完成,才能有根据有基础的发展到将来的远大理想那个阶段去。所谓将来的远大理想,就是共产主义,这是人类最美满的社会制度”。(《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3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党的最高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尽可能彻底实现的前提下,才会现实地发展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阶段上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关联着党的远大理想,始终在为党的远大理想的实现奠定基础、准备条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要求。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和贯通的,是引领和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2.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我们党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初心,就必须始终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因此,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问题上,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一个政党的兴盛,一定是从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坚守开始的。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基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深刻把握之上。”理论上的彻底是政治上清醒、信仰上坚定的思想前提。全体党员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增强看齐意识,原原本本读经典、学原著,努力领悟马克思主义方法、立场和观点,领会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提升自己的看家本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信心和能力。

  3.自觉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既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也是其作为合格党员的思想品质的试金石。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因此,党员必须强化党性锻炼,经受风浪考验,以实际行动练就理想信念的“金刚不坏之身”,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内心的遵循和行动的引领。

  没有信仰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信仰是空虚的。自觉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就是要求共产党员在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上要把“信仰”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要有自觉的、坚定的“信仰”,又要有自觉的、忠实的“实践”。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就是“信仰”和“实践”自觉结合所取得的丰功伟绩。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难题,尤其需要不忘初心,不断推进“信仰”和“实践”的新的结合。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始终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昂扬斗志,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形成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北方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

祝念峰

“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的。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苏联解体20多年来,理论界对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做过很多深层次的剖析,但其背离马克思主义、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人们公认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这更加需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预见性地提出了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警惕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的情绪,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问题。他要求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今天,这场历史性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实际看,在总体态势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不时出现,意识形态领域依然情况复杂、斗争尖锐;从我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向人民和历史交一份优异的答卷,就要看全党在理想追求上是否坚定不移。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首先要加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识基础之上的远大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真学、真懂是真信的基础,进而才能进入真用的阶段。因此,要让全党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必须抓好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现实问题。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对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才能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无产阶级立场,它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感慨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仍然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不忘初心,继续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5年前,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幸福而出发,95年后,中国共产党仍然是为了人民幸福而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着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途径。有的人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归根到底在于对我们的事业缺乏信心。如果说数十年前我们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而“底气不足”的话,那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则为中国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事实证明:一些西方人士关于中国养不起自己庞大人口的“担忧”是多余的;福山当年关于“历史终结”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要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坚定全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把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遇到的问题,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好的,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形势与党和国家整体形势同步向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更加坚定。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矛盾依然突出,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质疑改革开放等错误思潮生成蔓延的基础还不同程度存在。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要坚持重在建设、加强正面引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思想共识,也要加强理论辨析和引导,做到理论上清醒、信仰上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勇当“战士”不当“绅士”,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和不当言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坚定文化自信 促进文化发展传播

毕耕 谭圣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都是满怀自信、追求自尊自强自立的伟大民族。仅从无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文艺作品中即可略见一斑。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等神话故事,反映出古代先民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毛遂自荐、楚庄问鼎、项羽破釜沉舟、诸葛亮隆中对、祖狄中流击楫、岳飞直捣黄龙等历史故事,同样表现出古代英烈的壮志豪情。诸葛亮的“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都是自信自强精神的充分体现,表现出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墨子》曰:“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史典》云:“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这是对君子的人格要求,强调应以自信修身,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传统美德与伦理精神。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5000年的悠久历史。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多民族和谐共处,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约在5000年前,黄河与长江流域开始出现早期文明。4000年前,属于传说中的炎黄尧舜禹时代。公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夏商周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首开通向欧洲的丝绸之路。盛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各国特使、商人、学生等纷至沓来。元代成吉思汗率领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创建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成功开辟亚欧航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天文、数学、农业、冶炼、医药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闻名世界,丝绸、瓷器、茶叶畅销海外,敦煌石窟、秦陵兵马俑、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伟工程堪称奇迹。这些伟大成就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并将在历史长河中丰碑永存。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浩如烟海,《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瑰丽璀璨,少数民族史诗《格尔萨》《江格尔》《玛纳斯》和组曲《十二木卡姆》等沁人心脾,还有百花竞艳的戏剧艺术、笔墨造化的书法绘画、栩栩如生的雕塑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华文明既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与世界各国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古老的汉字传播到东北亚和东南亚,形成了著名的“汉字文化圈”,而从印度、西亚和欧洲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则在我国生根开花。既有汉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玄奘取经和鉴真东渡,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有达摩、利玛窦、艾儒略等来华传教,阿倍仲麻吕、汤若望、南怀仁等出仕任职,以及马可·波罗的商旅之行等。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启蒙,倡导民主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推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成功转型。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以“船坚炮利”敲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尽管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救亡图存、实现民主共和进行了艰苦探索,但终究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将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果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崇高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那么加强文化传播则是中华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明智选择和根本途径。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传播是必然要求。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播于世。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传播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文化传播需要从传者、内容、媒介、策略、受众和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并结合全球化的语境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播模式,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包括政府主导的公共传播活动,民间自主的沟通交流,市场化的文化营销,以及借助孔子学院、中文学校与华文媒体的力量,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传播力。

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并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高度融合,形成了信息丰富、传播迅速、文字声像兼备的全媒体时代,从而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更高效的传播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建构科学高效的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增强和丰富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模式、方法和策略。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原有优势,又要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渠道,还要拓展以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力求做到大众传媒与实物媒介相结合,议程设置与交流互动相结合,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中华文化从自信、自觉到自强的发展飞跃,为全人类的文化进步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上一篇:地方党校智库建设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