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廊坊市广阳区非遗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廊坊市广阳区非遗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以南汉村非遗技艺为例


中共廊坊市广阳区委党校 冀旭梦

一、非遗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明基因,被誉为“历史活化石”。2025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非遗技艺传承通过促进文化交融创新,强化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支点,同时其经济转化价值可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居民收入,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二、廊坊市广阳区南汉村非遗传统技艺发展概况

廊坊市处于河北腹地,与北京市、天津市接壤,被喻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广阳区作为廊坊市中心城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南汉村则是传播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一张亮眼的名片。

广阳区南汉村的非遗传统技艺传承自“燕京八绝”皇家宫廷技艺,现有木工、木雕、玉雕、大漆雕填、描金彩绘、百宝镶嵌、宫廷残件修复等各色手工艺技能,拥有21项非遗传统技艺,百宝镶嵌技艺、雕填戗金髹饰技艺等4项为省级非遗传承项目,另有6项市级和11项区级非遗传承项目。村内仿古宫廷艺术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仿明、清宫廷技艺艺术品,镶嵌、雕填、大漆等相关从业人员一千多人。生产的宫廷艺术品远销美国、英国、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市场,全村年产值上亿元。2022年11月,南汉村被确定为河北省第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特色村镇。

三、廊坊市广阳区南汉村非遗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成效

1、创建实体公司,实现非遗传统技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南汉村内从事非遗技艺制造企业36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近年来南汉村非遗技艺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南汉村的非遗商品产业群。非遗传统技艺产品总计40多种,非遗技艺产品在京津冀乃至国内外古典家具市场声名远播。多年的市场耕耘使南汉非遗家具、工艺美术高端礼品远销国内外。

2、参与线下推广,扩大非遗产业影响力

南汉村的非遗技艺产品广泛参评国内外大型展会,如参加国家级“深圳文博会”“第二届京津冀非遗博览会”等展会;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洪俊在《文化中国行·廊坊》节目中介绍百宝镶嵌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缑建辉创作的《雕填戗金缠枝莲菱花式盒》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

非遗传承人积极推选菠萝漆器等非遗产品参加工艺美术行业的赛事活动,通过“以赛促名”的方式不断提升南汉村非遗技艺产品知名度。2018年《彩漆缠枝菱花式盒》获得第三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通过参与省内外、国内外知名赛事评比活动,南汉非遗品牌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开展研学体验,增强非遗传承与保护

国艺堂内收藏有榫卯红木家具、脱胎漆器、景泰蓝等上百件非遗产品。汉艺坊设有2000平方米左右的非遗研学课堂,内有展示厅、体验馆、图书馆、手工教室,主要用于雕填漆器的展示和漆器文化的交流,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参观访问。国艺堂、汉艺坊每年举办二十多场非遗研学活动,是廊坊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心组发展”实践基地。广阳工作站是南开大学首批启航的乡村振兴工作站之一,2024年8月,南汉村接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师生队伍前来参与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

4、促进文旅融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南汉村以非遗传统技艺为载体,将传统手工艺纳入乡村旅游的游客体验项目中,打造古玩一条街,带动非遗产业的发展。村内的非遗制作企业采取前店后厂的模式,游客不仅能够欣赏精湛的非遗制品,还有机会近距离观看其制作过程,在手工艺人的一刀一画中体验传统技艺。

南汉村还积极拓展餐饮、沉浸式民宿等多种业态。南汉村主街两侧开设了10多家餐饮饭店,游客可以在古色古香的气氛中享受美食带给味蕾的冲击。老夏民宿也是游客住宿打卡首选之地。南汉村的非遗文化产业也带动了休闲农业发展,村内的温室蔬菜大棚、京郊田园爱国主题度假村等吸引着京津周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农林采摘、休闲购物、文化体验为南汉村民带来了丰厚收入,南汉文旅融合模式成为南汉村乡村振兴发展的新亮点。

四、廊坊市广阳区南汉村非遗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困境

1、传承后备力量不足,产品创新研发有待提高

由于南汉非遗技艺产品的生产高度依赖于非遗匠人手工制作,村里年轻一代愿意从事非遗技艺产品制作的人较少,上一辈传承人受自身知识水平所限对非遗技艺产品的创新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这也是在今后发展中需要改善的地方。

2、宣传渠道有待提升

在宣传方面,各方媒体对南汉村的报道屡见报端,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各地游客参观、了解非遗传统技艺。但是传播范围较集中于廊坊市,且南汉村非遗传统技艺缺乏自有推广渠道的建设,推广渠道较窄,缺乏专业的运营人才。

3、文旅融合发展程度较低

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比较侧重于传统技艺的继承,产品大多居于静态展示状态,游客深入体验感较差。对旅游业来说,它注重游客的吃、喝、玩、乐等方面,双方对彼此行业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各自为政,资源比较分散,融合程度不深。

五、廊坊市广阳区南汉村非遗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1、加强人才吸收和培养,助力人才振兴

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推进非遗定期进课堂、社区等,让学生和群众深刻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为非遗培养后备人才。推动传承人积极参与相关培训项目、研讨会、专题讲座、交流活动等学习,全面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以提升传承人在传承、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水平。此外,还要重视销售人才和研发人才的吸收,推广校企合作,与廊坊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建立帮扶合作,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乡村非遗技艺发展项目中,为乡村振兴输送新鲜血液。

2、提升传播能力,助力产业振兴

南汉村的非遗产品宣传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机媒介,以游客需求为中心,把游客视角拍摄的有关南汉非遗技艺的图片或短视频、游玩感受,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分享发布,加强官方账号的建设与管理。举办线下活动,将线上线下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引流吸粉,并保持更新频率和质量以增加粉丝黏合度,实现非遗技艺产品由艺术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

3、深化“非遗+”发展,助力生态振兴

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旅游街区、线路,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村。拓宽非遗产业链,集中非遗传统技艺有关的上下游产业,规划有关古典家具的修复、展览、鉴定、拍卖,利用当地资源创建古装影视基地。积极促进非遗与生态振兴的多维度融合创新,做好“非遗+”文章,让乡村在绿色发展之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

项目编号:XZKT24QN040


上一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下一篇:深入理解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意义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