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套
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是来学理论的,但他们又都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他们总是会问:学理论有什么用?到底怎么把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就需要回答什么是理论、为什么要学理论。只有正确认识了理论及其作用,才能正确对待理论。
通过学理论增长知识。从一般意义上讲,理论的范围很广,物理学理论、数学理论、天文学理论都是理论。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我们讲的理论是狭义的,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具,用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总是希望老师总结出几条,就像数学公式一样,然后按照这几条去做就行。但马克思主义毕竟不是工程科学,我们要避免用工程科学的思维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用学工程科学的心态学习理论。理论不是“现成的公式”,也不是工作手册和办事流程图。那怎么学理论呢?任何学习都是从知识开始的,即使是学技能,也是从知识学习开始的。学习理论也不例外,理论首先是一种知识,学理论首要的也是学理论知识。学理论知识就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通过阅读,对理论本身有所了解,达到知其然的效果。阅读经典为什么重要呢?1890年,恩格斯在给布洛赫的信中说,“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二手文献不管多么权威,都无法取代“原著”的地位。举个例子,我们研究孔子的思想,阅读《论语》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只看朱熹是怎么解读《论语》的,更不能把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作为理解《论语》的唯一依据,虽然朱熹的解读非常权威,但是他的解读代替不了我们对“原著”本身的阅读、解读。只有《论语》这本“原著”才是理解孔子思想的直接和权威依据。同样,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阅读经典作家的著作是首要要求。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所以,理论不可能是简单的几条,领导干部需要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来学习知识、了解理论。当然,我们学习理论始于知识,但是不能止步于知识。
通过学理论提升思维。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在知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就有了基本了解,知道了《共产党宣言》到底讲了什么内容,《资本论》是如何论述剩余价值学说的。马克思的哲学著作,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虽然较为晦涩,但是这些著作中所揭示的道理是深刻的,也是易懂的,比如马克思对异化的揭示与批判,我们是理解和认同的。但是,作为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学习理论,也主要是学习思维方式。当然,思维方式的学习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并不存在一个可以离开阅读经典而单独的思维方式学习。学习思维方式更不能采用简单列几条的办法。所谓思维方式的学习,是指我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对经典作家思考问题方式的体悟。习近平同志曾对中信集团的常振明说:“你们那个孔丹,窑洞里还读黑格尔呢!”孔丹自己也回忆说:“读没读过黑格尔是不一样的,受没受过熏陶和训练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后来有人说,如果一件事情在逻辑上不完整或者不自洽的话,孔丹是不会接受的。其实,这里面就是理论的力量。”只有通过阅读哲学著作,才能理解什么叫铁一般的逻辑,才能体会什么叫逻辑上的环环相扣。我们可以不认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是我们不能不感叹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展现出的强大理论逻辑。同样,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我们可能不一定认可经典作家提出的某一个具体论断,但是我们不会不佩服他们在论证观点时所体现出的逻辑严密性。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有这样一段论述:“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何学习理论的几点启示:第一,虽然,25年过去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还是完全正确的;第二,虽然“一般原理”完全正确,但是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第三,马克思的具体论述也有过时的部分,“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第四,虽然,“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已经没有特别的意义了,但是,马克思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当时的问题,得出“那些革命措施”时的分析思路、思维方式是有价值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一般原理”和他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方式”。知识是具体的,但是思维方式具有普遍价值,我们学习到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在具体工作中是可以迁移的。
通过学理论升华境界。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能够“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我们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概括:“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是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是关涉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福利的理论,是关于人如何活得更有价值,人的福利如何得以保障,人的尊严如何得到尊重,人的自主活动如何得以实现的理论。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是所有哲学共同关注的话题,马克思延续了这种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作为个体,我们可能不太关注人类解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样的宏大命题,但是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我们不能不思考自己治理下的成千上万的人如何生活得更好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人的存在意义问题,就是人的解放如何实现的问题。从马克思个人境遇来说,他的一生可谓穷困潦倒,时常被驱逐,但是他有大格局、大境界,著书立说,参加工人运动,探讨人的解放。这和司马迁笔下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十分相似。马克思自身生活虽然艰难,但是他关注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的命运。他对工人阶级的关注反映的是他对人的思考,这个人指人类、全体,也指“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为我们确立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目标,也是期待,这是我们一切共产党人需要为之奋斗的理想。我们共产党干的事业是“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的事业,是高尚与美好的事业,是一种有格局有境界的伟大事业,认识到这一点,也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可见,理论的力量体现在强大的理论逻辑中,也体现在感性的美好中。理论给予我们的是思想的力量,也是境界与格局。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做好工作,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否则就可能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弄得焦头烂额。学习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扩充知识面,也有助于我们提升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