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着力点,要持续做好创新工作,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于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要素创新、产业转型和制度优化等手段,推动生产力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当前,新质生产力正逐步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创新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区域创新系统通过整合一定区域内各类创新资源,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流动与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鼓励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见,构建一套完善、高效且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不仅是创新度量工具的演进,也是创新发展范式的重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能具体量化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资源配置、找到政策指向性,有助于深入剖析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各类因素,提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区域创新的系统性破解方案,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提供关键依据,进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与政策基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效率实现。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区域创新理论,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多层级评价模型,本文系统构建了如下包含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一级指标涵盖创新投入、创新环境、管理能力、创新产出与产业升级五个方面。其中,产业升级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级指标为:创新投入方面,关注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包括研发投入强度、人才资源密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个指标;创新环境方面,侧重政策与生态支撑,涵盖政策支持力度、孵化器数量、科技金融规模三个指标;管理能力方面,强调协同与转化效能,通过产学研协同效率、创新平台运行效能两个指标;创新产出方面,聚焦成果转化效益,包括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两个指标;产业升级方面,体现结构优化潜力,重点选取数字经济规模、绿色技术应用比例两个指标。
通过专家问卷与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准则层权重为,创新投入(30%)、创新环境(25%)、管理能力(20%)、创新产出(15%)、产业升级(10%);关键指标有,研发投入强度(权重0.16)、政策支持力度(0.14)、产学研协同效率(0.14)、数字经济规模(0.08)、技术合同成交额(0.08)等为核心驱动因子。
利用构建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测度了廊坊、苏州、无锡、青岛、烟台等代表性经济发达城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结果显示:廊坊的整体区域创新水平高于烟台,但低于苏州、无锡、青岛;创新环境方面,廊坊高于青岛、烟台,低于苏州、无锡;创新投入、管理能力、创新产出、产业升级四个方面,廊坊高于烟台,低于苏州、无锡、青岛。
廊坊市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历程中,已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创新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与苏州、无锡等处于创新前沿的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廊坊市仍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补齐。基于上述评价结果与横向对比,结合相关政策与产业实践,廊坊市区域创新存在创新投入不足,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创新产出质量与转化效率待提升、产业升级滞后,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应用不足、区域协同效能与人才支撑不足、政策落地与生态优化需加强等问题。
为了完善廊坊市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建议廊坊市着重做以下方面的工作:构建创新投入机制,设立“新质生产力专项基金”,借助财政资金的撬动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涌入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扩大“科创贷”规模,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针对本地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梯度培育体系,实施分类扶持策略,开放市级实验室资源,助力企业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推动其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共性技术难题,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加强区域协同与成果转化,全力构建“京津研发—廊坊中试—河北制造”的完整链条,在廊坊设立中试基地,推进技术转移联盟建设,实施“京津成果廊坊首用”计划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高效流通;优化创新生态,延续区域协同成果转化的有效举措,搭建京津冀创新合作共赢链条,设立中试基地,推广成功经验,实施首用计划,着力解决企业资金难题,进一步拓展县域创新空间,优化创新生态,促进区域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推行“人才飞地”计划,在京津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吸引顶尖团队入驻,完善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为人才消除后顾之忧,联合清华河北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权威机构,开展产教融合,针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定向培养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也要同步进行,筑牢政策支持制度根基,夯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基础,优化金融支持制度架构。
通过这些举措的稳步推进,廊坊市有望在京津冀乃至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极具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城市,为创新发展开辟全新路径,引领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本文系廊坊市科技局2024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面向廊坊市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202402902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