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霖 汤荣光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全书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无疑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举旗帜才能明方向,守正道方可开新局。第一章和第十四章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性、实践引导性和问题针对性,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时代精华,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目标引领和根本指针,包含“两个巩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原原本本、深入系统学,结合实际、聚焦重点学,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不断深化认识,全面理解把握,把《纲要》纳入学习计划。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做好党员培训学习工作,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向深处。
彰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导向
通向真理的道路离不开攀登思想的高峰。第二章到第五章聚焦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键要明确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领导力量、本质要求、方法路径以及使命担当。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牢记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不断深化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坚持不懈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既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离不开用精神作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回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不断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新时代新征程,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使之焕发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光彩。
以新时代文化实践为坐标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使命有着鲜明的现实与未来指向,不是主观臆造或单纯的逻辑推演,而是生成于我们党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基于历史变革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善作善成。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秉持开放包容,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回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第六章至第九章聚焦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关键在于自觉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正本清源,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文化自信自强起来,才能彻底避免“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问题。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站稳中国立场,以中国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让精神上站得住、立得稳,以独立自主的历史性实践开辟广阔的文化空间。
强基固本,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统合文化基因、理论引导、行为养成、空间教化、制度保障等渠道,多维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模式。让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凝心铸魂,籽籽相拥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气度神韵,必须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携手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新歌。
成风化人,牢牢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必须肩负起做好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职责使命。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引导各种媒介资源汇聚线上合力,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向“融”而进,和“合”弥新,用受众喜欢的方式打开内容创新的广阔空间。
绽放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图景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第十章至第十三章聚焦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张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富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架构起“人民—民族—国家—文明”的文化通路。绘就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要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利益和情感。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宏观制度构建与落细落小落实相辅相成,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历经岁月淘洗,文化瑰宝没有高置于橱窗,而是在传承创新中焕新出彩,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必须秉持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展现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国需要精彩的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立足中国大地,展现中国变革,体会中国精神。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把“我们的故事”变成“世界的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实现与世界的“共情共振”。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要为不同文明相遇相知构建方式路径,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华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共同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分别为:兰州大学;上海市委党校。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建构与制度路径研究”〈项目号:24&ZD03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