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柏 路

  【学思践悟】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署,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征程上,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化,实现主体参与式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既需要政府宏观层面的文化资源配置与主流价值规约引领,也需要个体在精神劳动与文化创造中持有一种主体能动性与文化归属感。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作为精神生产的实践主体,是社会一切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人正是在参与创造自身所需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断探寻和确证个体的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从而成就自我精神世界的丰盈状态。概言之,精神生产不仅要指向人民、服务人民,生发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需要,还要扎根人民、依靠人民,形塑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主体参与的活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通常而言,文化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可、共同享有的意义符号,人们更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语境中从事精神生产活动。譬如,东北人民对“白山黑水”具有浓厚的情感、四川人民对“巴蜀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山东人民对“齐鲁大地”具有深切的眷恋、湖南人民对“湖湘文化”具有集体的认同……就此而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化是引导人们依循共同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禀赋进行精神生产的过程,这不仅能够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主体的范围,而且能够使人们在主体性的精神劳动中深化文化认同,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缔造共有精神家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在地化,首先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在地化生产机制,即在地方性文化场馆建设与文化资源开发中鼓励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形成“政策拉动、示范引领、资源集成、协同发展”的在地化生产模式,搭建“数字+在地原创文化”展示平台,提升人们的创造热情与文化自豪感。同时,以大历史观挖掘地方文化的深层内涵,以在地化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全体人民在亲历性的文化实践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实现精神成长、精神团结与精神富有的内在统一。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矩阵化,实现互动互助式的精神共享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既要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为公平地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引导人民在文化消费中形成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原则与理想追求,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意义的公共性价值。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着数字文化鸿沟、地域城乡差距、人际圈层隔阂等瓶颈问题。因此,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尺度与衡量标准,在精神交往及文化资源互惠中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引领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的矩阵化生成。

  具体而言,一是打造以“文化趣缘”为内核的主题式联动。在优化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礼堂等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事件、社会文化热点、公众审美潮流等,凝炼以人民文化兴趣为内核的公共文化服务主题,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IP,精准对接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要,以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公众的参与率与满意度。二是打造以“文化衍生”为重点的业态联动。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搭建一体联动、跨界融合、多方协同的公共文化服务业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边界,使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与普惠性。三是打造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的人际联动。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公益精神与向善文化,强化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整合功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促进社会成员在精神文化生活中互动互助、和谐共处,增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情感道德基础。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实现具身体验式的精神升华

  信息技术的变革深刻影响着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数字转型期,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重塑着公共文化服务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提供与人民群众供需适配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推动数字文化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使人们在精准化对接、浸润式体验、跨时空在场中实现自身精神境界的升华。

  一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云建设,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与精神体验。以政府主导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面向基层群众提供菜单式、点单式、预约式的一站式服务,让公众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精神愉悦。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符号精准嵌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之中,提升人民的精神素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符号融入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之中,利用全息呈现、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多语言交互等技术,打造多模态、具象化的价值符号及文化产品,使公众在具象化的价值涵养中提升自身的精神素养。三是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中华文化的感召中丰富精神世界。推进数字技术在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应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价值、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的传承,以VR、5G、AR等数字媒介打造生动文化场景,使公众在真实的“在场体验”中形成共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伟力。

  (作者:柏 路,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深刻认识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下一篇:深刻把握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认识论意蕴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