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冯继康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是对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路径与经验的深刻总结。

1.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

  教育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国家战略属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其中教育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同时,教育是民生重大关切,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答好为谁发展教育、依靠谁发展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建设教育强国,就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期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

  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是建设教育强国价值追求的一体两面。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就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诉求,实现国计与民生相统一。面向未来,一方面,要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建设教育强国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另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教育是每个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知识是本职;不学习知识,就没有办法赢得未来。

  知识学习主要体现为智育,但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言,教育不限于智育,还包含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方向,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

  由此可见,知识学习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要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时代越是向前,知识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丰富其知识储备,完善其知识结构。当然,学习知识绝非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融会贯通,能够运用知识去理解和解决新问题,与其他事物建立起新联系、悟出新道理、获得新成长。为此,应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素养,使之具备开阔的视野、扎实的本领、综合的能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职功能。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号角。

  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教育本体功能向社会功能的延伸,有助于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体现了教育的服务指向,是教育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鲜明体现。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处理好人才培养规模数量与结构质量的关系。一方面,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造就数量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着眼建成人才强国的目标,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各级各类人才精准适配使用机制。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同时,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4.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

  规范有序,是教育活动正常有效开展的前提。没有规范有效的教育教学秩序、教育从业者工作秩序以及教育管理秩序,教育工作就会混乱无章、无从开展,教育效率、教育公平更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持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保障教育事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教育活力是教育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表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应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不断凝聚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澎湃动能。

  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反映的是推进教育综合治理和教育综合改革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切实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加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守教育安全底线。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另一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教育理念,激发各级各类教育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激发教育系统活力。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牵引育人方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改革等综合改革,不断打好推进落实的“组合拳”,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5.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中国自古以来有重教、乐教、助教、兴教的优秀传统,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现实国情等,决定了教育强国建设只有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接受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滋养,才能走出适合中国国情、满足人民需要、解决中国难题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而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和教育发展实际作出的重要选择。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借鉴国际经验,就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把牢正确方向和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自主培养能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是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立足中国实际,坚定文化自信。二是推进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在全球集聚人才和资源,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三是在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中,坚定支持多边教育合作,认真总结我国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成功经验,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冯继康,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篇: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下一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