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系统性谋划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系统性谋划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陈晓红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依据生产力系统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发展阶段、所处环境以及现有条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并系统性谋划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方位认识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新组织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贯通历史与现实、融合理论与实践以及综合要素、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全面认识。
  在历史和现实的贯通中把握“新”载体。“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循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观点,纵观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前两次系统性新质化,通过社会主要劳动资料的迭代,分别推动人类社会从渔猎采集时代向农耕时代的演进,从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跃迁。当今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信息技术加速迭代,智能机器正逐渐替代功能机器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资料,以新知识、新技术为载体的新式工具,加快颠覆式、系统性的生产力变革,生产力的第三次系统性新质化已然到来,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迈向数字信息时代。正是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我们认识到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关系发挥决定性作用,进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明确“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能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新的发展实践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新质生产力理念,二者共同作用推动我国实现经济总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要求下,需要把握“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理念,持续彰显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
  从要素、结构和功能全面观照“新”系统。生产力系统是生产力要素按一定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的功能整体,需要从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层面加以理解。新质生产力系统是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等要素组成的生产力系统,在产业层面主要表现为新型要素优化组合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放眼人类社会发展长河,科技始终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当然,以系统思维认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重视科技创新,还需要重视制度、环境、文化等的全方位优化,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等,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激发、支撑等功能。
  系统性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努力推进系统性改革,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积极运用新技术这个关键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推动新技术研发应用和迭代创新为核心动能,更好开辟新的生产领域,拓展生产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等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在数字经济时代,尤其要把握数智化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最为关键的增量和变量,加快各种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利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新产业这个核心载体。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壮大振兴做强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同时,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发展方式不断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升级,发展重点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安全可靠。
  有效用好新要素这个重要基础。把握数据这一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好数据的开放性、跨时空和共享特征,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变革生产方式,重构产业生态,促进规模报酬递增,为企业、行业、产业在传统要素资源约束下寻找“最优解”提供新路径,同时推动不同领域的知识渗透,产生新知识并创造新的价值增量。推动科学数据有序开放共享,依靠海量数据驱动科学研究范式由传统的假设驱动,向基于科学数据进行探索的数据密集型范式转变,助力前沿研究、支撑技术创新。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对各生产要素的调度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充分依托数据要素推动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渐转为定制化生产甚至个性化定制,更好维持供需两端的动态平衡。
  大力夯实新组织这个必要支撑。前瞻性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和规划,因地制宜地明确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加强各部门的动态协同能力,构建网络化工作环境和协作平台,提升组织的协同效率,促进全社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合力,善于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将物质、人力、科技、金融等各种资源与产业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融合集成高质量地推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变革。强化数据驱动的分析和预测,建立灵活的决策机制和快速响应的市场机制;创新灵活的奖励机制、利益分配方式,引导社会创新力量参与。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政策、机制和文化等,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牢牢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教育、科技、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系统中彼此关联促进的三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人力资本的跃升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要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积极搭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质人才,如“数智+”“人工智能+”人才,加快培育卓越工程师。要强化有组织科研,通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凝聚人才团队,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要特别珍爱企业家和创业者,崇尚企业家精神,大力培养一批技术型创业者和善于向传统产业导入新生产要素的优秀企业家,使他们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要推动薪酬分配向承担新质生产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探索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方式支持人才创业,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

上一篇:从政治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
下一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要求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