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璐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必须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要着力深化绿色科技协同创新
■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要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显著特点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最大限度用好京津创新资源,着力推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切实把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承接好。
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谋篇布局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创新机制、加强合作,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在产业创新上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是重要载体。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推动产业创新。一是通过协同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度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二是通过协同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化、集群化。三是通过协同创新加快革命性技术应用,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未来产业实现实用性、规模性发展。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指导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对京津冀协同创新也有重要指导意义。京津冀三地的人才条件、科技能力、产业基础等不同,协同创新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协同创新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必须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一是通过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等,深度改造提升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二是畅通京津冀技术供需对接渠道,促进京津创新成果加速在河北孵化转化,按照“六链五群”规划布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绘制产业图谱,全力打造产业协作“实景图”。三是发展战略科技力量,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三地技术创新重大需求,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装置和高端中试基地,提升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能力,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协同创新的新变量和提质增效的新蓝海。充分发挥河北区位、能源、资源、气候等优势条件,统筹推进“云、网、数、链”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上云用数赋智”,鼓励京津冀企业参与区域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和应用场景共建,培育数字化标杆示范企业和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云平台,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
围绕发展绿色生产力深化协同创新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深化绿色科技协同创新。
面向绿色科技前沿和绿色生产力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现代化绿色科技创新体系。京津冀三地应依托各自产业技术优势,瞄准绿色技术制高点,强化低碳发展、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共同组织开展国家重大绿色科技攻关,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先进绿色技术应用,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实施绿色科技产业链创新工程,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与绿色科技创新融合,创新“互联网+”绿色产业模式,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共同探索促进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探索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管理制度协同发力的有效模式,推进金融资源与绿色技术创新融合,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与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打造清洁生产、健康生活绿色科技应用新场景。
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协同创新良好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历史和实践看,我国之所以能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就在于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加快推动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分工协作、协同共享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建设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升技术资源流通效率,完善区域创新资源互认共享举措,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
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对协同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激发三地高新园区协同创新活力,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吸引和聚集全球创新要素,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圈和“强磁场”。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夯实协同创新人才根基
新质生产力要素包括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工具等,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和学习能力。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互促模式,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高端科研和技术研发平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着力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加强跨领域交流,吸引聚集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助力京津冀协同创新。
(作者系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