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人民日报整版观察: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大国形象的丰富内涵

展示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观察者说)

郭 锐

  主场外交,通常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舞台、邀请他国来访参加、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是一国外交理念、国际地位、综合实力等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心谋划、积极作为,举办各类高水平主场外交活动,推动主场外交布局不断完善、内容愈益丰富、成效持续显现,体现了中国的雍容大度、世界情怀和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真诚友善。主场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大亮点和优势,也成为展现中国和平发展成就,展示中国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和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求有效方案,为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注入思想力量。其中,许多新理念新倡议就是在中国举办的主场外交活动上提出的,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守正创新、立己达人的独特风范。比如,2014年亚信峰会,中国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亚洲国家为此共同努力。2016年G20杭州峰会,中国倡导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并提出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创新发展方式等5点主张。我们利用主场外交具有的议程设置主动性、理念传播便利性、媒介影响引导性等独特优势,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新型国际关系、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的广泛传播,推动其从中国话语转化为国际话语,增强中国理念、中国倡议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立足主场外交,中国以负责任大国姿态积极践行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的一贯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相关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下降,人类亟须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通过举办主场外交活动,凝聚国际共识、增加制度供给,在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作出更大贡献,展现敢担当、有作为、有活力的大国形象。中国的主场外交能够为各国沟通交流、协调政策提供平台,进而凝聚各方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是在G20杭州峰会、金砖厦门会晤等中国承办的国际会议上,还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中国倡议发起的国际性活动上,中国都注重塑造共同发展的共识,推动国际社会把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从20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到2023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政党的责任”是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面向全球主要政党举行的主场外交活动的共有主题,努力凝聚各国政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完善的国际机制是应对全球性问题、促进全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天,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已经机制化,成为相关领域开展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外国政要、有关人士和民众来到中国参加主场外交活动,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近距离观察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生动气象,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能够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文化等的理解和认同。从西子湖畔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到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迎接参加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各国宾客,中国主场外交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注重展现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互鉴,展现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体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通过主场外交,中国底蕴深厚、对外开放、具有亲和力的文明大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丰满起来。

  我们所处的时代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创新主场外交理念,优化主场外交模式。在全球性主场外交方面,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搭建更多增进交流、促进合作、谋求共赢的平台和机制。在区域性主场外交方面,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做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区域安全的“稳定锚”,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在跨区域主场外交方面,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机制以及中阿、中拉、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巩固和扩大“朋友圈”,更好发挥多边机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推动各国共谋和平、共促发展,推动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

 

自信自立 胸怀天下 开放包容

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更加鲜明

邢丽菊

  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思想文化、国家形象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在世界上树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一国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形成的,需要积极主动塑造。在世界高度互联互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动“自塑”、注重“合塑”,让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更加鲜明。

  建构国家形象内核,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更加鲜明,需要充分发挥塑造主体的作用。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由国家主体建构概念并转化为信号讯息,经由关键参与者解读信息、开展国际传播,让海内外受众接受的整体过程。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和前瞻性。要充分发挥“自塑”功能,对外释放积极正面信息,表达对自我意义以及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进而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从整体上进行宏观把握,也要在各个方面精准定位。要明确国家形象建构的内核和目标,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结合起来,着力塑造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二是概念与行为的关系。要将国家形象塑造的概念扩展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活动,动员官方和民间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在教育、影视、旅游、体育等领域积极推进,使国家形象塑造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国家形象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既要从普遍性上考虑如何适应海外受众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也要考虑海外受众在思维、理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做好分众化传播。只有将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吸引受众,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深入开展人文交流,增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对于展现中国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成立,“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等文化盛会举行,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旅游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中赞文化年、中柬文化旅游年、上合组织文化年等30余个大型文化和旅游年(节)成功举办……中国和各国人民在国际人文交流中增进相互了解、拉近彼此距离,日益丰富的人文交流活动成为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要继续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有效促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一方面,推动国内民众积极主动向外讲述中国故事。国内民众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关键参与者,在感知和理解本国形象上具有天然优势。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也是最可信的中国话语。可以鼓励更多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们用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来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成就,讲述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海外民众亲身接触和体验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论坛、展会、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平台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让海外受众根据真实客观情况形成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汇聚舆论传播合力,实现立体化传播。当前,国际传播领域“短平快”的传播特征日益突出,各国民众能够更加便捷快速接触到世界上的各种信息,而他们对一国国家形象的认知通常由多个信源共同塑造。因此,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汇聚舆论传播合力,让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更加立体化。调动多元传播主体广泛参与,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进行叙述,形成传播合力,提升中国声音、中国形象的触达能力。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面对西方一些媒体的偏见,要通过视角中国化、议程设置专业化、传播精准化等积极进行自我阐释。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国际舆论的分析研判和应对能力,建立预警机制及时研判风险点,通过多信源、多角度、多人访谈等形式满足受众对事件的信息需求,有理有据地快速分析和回应。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展示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观察者说)

郭 锐

  主场外交,通常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舞台、邀请他国来访参加、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是一国外交理念、国际地位、综合实力等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心谋划、积极作为,举办各类高水平主场外交活动,推动主场外交布局不断完善、内容愈益丰富、成效持续显现,体现了中国的雍容大度、世界情怀和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真诚友善。主场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大亮点和优势,也成为展现中国和平发展成就,展示中国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和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求有效方案,为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注入思想力量。其中,许多新理念新倡议就是在中国举办的主场外交活动上提出的,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守正创新、立己达人的独特风范。比如,2014年亚信峰会,中国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亚洲国家为此共同努力。2016年G20杭州峰会,中国倡导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并提出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创新发展方式等5点主张。我们利用主场外交具有的议程设置主动性、理念传播便利性、媒介影响引导性等独特优势,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新型国际关系、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的广泛传播,推动其从中国话语转化为国际话语,增强中国理念、中国倡议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立足主场外交,中国以负责任大国姿态积极践行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的一贯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相关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下降,人类亟须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通过举办主场外交活动,凝聚国际共识、增加制度供给,在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作出更大贡献,展现敢担当、有作为、有活力的大国形象。中国的主场外交能够为各国沟通交流、协调政策提供平台,进而凝聚各方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是在G20杭州峰会、金砖厦门会晤等中国承办的国际会议上,还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中国倡议发起的国际性活动上,中国都注重塑造共同发展的共识,推动国际社会把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从20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到2023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政党的责任”是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面向全球主要政党举行的主场外交活动的共有主题,努力凝聚各国政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完善的国际机制是应对全球性问题、促进全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天,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已经机制化,成为相关领域开展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外国政要、有关人士和民众来到中国参加主场外交活动,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近距离观察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生动气象,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能够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文化等的理解和认同。从西子湖畔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到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迎接参加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各国宾客,中国主场外交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注重展现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互鉴,展现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体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通过主场外交,中国底蕴深厚、对外开放、具有亲和力的文明大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丰满起来。

  我们所处的时代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创新主场外交理念,优化主场外交模式。在全球性主场外交方面,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搭建更多增进交流、促进合作、谋求共赢的平台和机制。在区域性主场外交方面,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做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区域安全的“稳定锚”,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在跨区域主场外交方面,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机制以及中阿、中拉、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巩固和扩大“朋友圈”,更好发挥多边机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推动各国共谋和平、共促发展,推动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

 

 

 

上一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
下一篇:传播文化新名片 展现文化新气象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