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些重要论述为廊坊持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定位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导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力量,进而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角逐点。从发展演进来看,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数字技术革命是动力源头。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时,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从底层逻辑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一致的。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新”与“质”。“新”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质”强调把科技创新驱动作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一个生态环境消耗不断降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日渐演进,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逐渐攀升,并最终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高级化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科技创新中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形成了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全过程创新生态系统,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具体来说,科技创新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广先进绿色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等途径,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廊坊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内外互促新格局,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23年以来,廊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400余家,累计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55家,省级科技领军企业8家,2家单位入选省外国院士(诺奖)工作站、实现零的突破;围绕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引导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107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4个,新增省级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团2个,76个企业科技特派团和3个产业科技特派团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转化科技成果170余项。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科技创新局限于“象牙塔式研究”。与北上广等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归属与保护、人员激励、转移流程等制度化体系的区域相比较,廊坊的技术转移机构如专利管理机构等服务机构数量欠缺,目前仍主要依赖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自主孵化,市场化主体与专业性相对不足。二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数量不足。基础研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先导和源泉。目前,全市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因此,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底座和载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但廊坊高等教育底子较薄弱、高水平大学数量有待增加、一流学科稀缺等问题仍然存在,这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
■以科技创新引领廊坊新质生产力发展
夯实科技研发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要从科技跟跑、并跑阶段迈入领跑阶段,需要不断夯实科技研发基础,构筑科技创新先发优势。一是要优化研发经费支出结构。大幅增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拓宽基础研究的投入渠道,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撬动企业、社会加大投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金融支持格局。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借助河北省院士联谊会、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等平台,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廊坊行”等活动,全面落实“廊坊人才十条”“企业人才六条”和“科技十条”等政策措施。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探索形成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产业转型跃升是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要优化重构产业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加快构建“政府引导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要释放传统产业新能量,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我市传统产业覆盖装备制造、家具制造、人造板、绝热节能材料等,要通过技术创新催生这些产业涌现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释放新能量。通过引入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理念与技术,持续做大做强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空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当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聚焦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孵化的“最初一公里”,也要瞄准市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通道,建成功能完善、开放协同、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夯实廊坊·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培育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基地,推进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探索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成果产出与科技创新人员受益直接挂钩,释放科技创新人员创新潜力,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