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彭建强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坚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新局面。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要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益。健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

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大面积提高单产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粮食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形成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树立大食物观。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要立足“减灾就是增产,防胜于救”的思路,突出平战结合、平急两用,健全农业防灾救灾减灾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推动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建设等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农业农村防汛抗旱能力。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发挥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作用。

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要始终坚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发展更好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乡村新型服务业。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等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厕所改造,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促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水平,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要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向乡村下沉,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要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作用,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发力,促进脱贫地区经济加快发展、脱贫群众收入快速增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根据有无劳动能力实行分类帮扶救助。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积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持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上一篇:钟才文: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下一篇:【光明论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