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成功实践样本,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其蕴含的理念、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千万工程”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新征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会议部署要求,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和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廊坊样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新成效。
●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建设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全面推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蝶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路径和丰富经验。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不断向好。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农村人居环境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坚决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改造质量高不高、生活垃圾能不能收运处置、生活污水能不能处理利用,直接关系到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也是难点。
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我市建立完善了垃圾治理、污水管控等多项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提升全域农村人居环境。在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发挥广大群众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以发展乡村产业为抓手,建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农村
“千万工程”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顺应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强调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强调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努力探索生态富民路径。
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我市依靠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以创建国家农安市为契机,聚焦精品果蔬、特色粮油、高端畜禽等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品牌培养提升力度,提高特色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根据我市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围绕强链延链补链,着力抓好农村产业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和支撑。要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农业、休闲、非遗、康养等创新经营模式,突出“乡产”“乡游”“乡食”,开发形式多样、个性突出的业态和产品。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直销直供、冷链配送、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
●以加强乡村治理为保障,建设和谐稳定、文明有序的农村
乡村要振兴,治理有效是重要一环。“千万工程”的一条深刻启示就是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党建引领。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实施“领航工程”为抓手,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基本、抓典型树标杆强示范,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努力构建党政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要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党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各项工作,带领乡村群众共同致富。
培育文明乡风。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又要抓精神文明。乡风文明是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市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廊坊好人”“最美家风”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如今,很多农村地区都建立健全了农村道德评议会,定期开展道德评议,对村内好人好事进行褒奖,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点评劝导,培育良好乡风民风;倡导村民通过“红白理事会”办宴席,形成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合理适度消费的文明新风尚。
完善治理体系。要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广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继续健全村民议事、村规民约等自治机制,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要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补齐农村数字基础建设短板,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