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霞 王 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深刻揭示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和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屡经世变而固本开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重要前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取向、精神品格、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历史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实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深刻揭示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我们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中华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为增强民族自信自强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世界性贡献。我们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准确把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要义及其内在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深刻认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要义,把握好两者的内在关联。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不同内涵。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从侧重点上看,前者侧重于改造和转化,后者侧重于补充、拓展、完善;从对象上看,前者着眼于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后者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目标上看,前者着重激活其生命力,后者着重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互关联。一方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标一致。二者都是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都强调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主张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其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密切相关。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性发展则是创造性转化的接续与升华。只有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和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在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社会现实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其在当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发挥党和政府的引领保障优势。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要加强宏观指导,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积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典籍整理工程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实现在社会各领域的有效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不断创新国际传播与交流模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影响力。
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前,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要充分运用新型文化业态多样化模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意表达,打造系列文化精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