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光明论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既明确了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也内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文化目标。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富强,才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根深本固、历经磨难而不断,根本在于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和强大的传承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形成、传承和发展蕴含着强大的内生力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孕育下,中华文明形态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不断拓展,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巨树,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如果不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也就不可能培育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华民族在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创造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观,包括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各具内涵的风俗习惯、意义深厚的节日节庆等,在文明形态的构建和传承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成为文明载体。它们既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性社会实践的精神结晶,也是中华文明大厦的基石。新时代,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明成果,必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以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培育中华民族进取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是活力的源泉,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以及丰硕的文明成果昭示,中华文明是充满活力的文明机体,以极大的创造力成就了人类文明历史中的绚烂风景。在中华文明史上,农耕文明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由适应走向创造,由攫取走向生产,这是中华文明极富创造力的有力证明。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洋洋中华思想文化大观,生机蓬勃,历久弥新,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学说至今仍然在世界范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文明的创新性也体现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中。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面对自然和社会挑战勇于探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历史。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无不展示出旺盛的创造力和强劲的进取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才能为鼓舞和引领中华民族奋勇向前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开放包容的文明姿态凝聚民族向心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包容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贞不屈的共同信念,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在交流交往中友善利他的历史取向,涵养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中华文明的这种统一性和包容性,构筑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精神世界。正是守护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全国各族人民才携手并肩,一步步走到今天。靠着统一性,中华民族在磨砺中锤炼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精气神;靠着包容性,中华文明不断汲取外部养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开阔视野、涵养胸怀,从而取得历史主动。团结统一、众志成城成就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家国情怀,兼收并蓄、开放包容造就了中华文明博大广阔的文化品格。新征程上,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只有延续开放姿态和包容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向心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成果赢得历史主动和思想主动。

  以中华文明和平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根源于农耕文明的“和合”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属性和价值取向。和平相处、合作发展是“和合”的基本含义,其中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向往和平和睦的环境,从根本上就趋向合作共生、命运与共的发展方式。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华文明对和平的向往,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也将不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跃上新高度。

  (作者:曾汉君,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下一篇: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人民观察)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