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皓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回望历史,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站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样本。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目标和发展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相近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经验是发展的、包容的、开放的,既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又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优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社会发展的协调有序,等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完全可以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而独立自主地实现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树立了新样本、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进步谱写了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理念,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举措,促进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繁荣,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互联互通;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的机会,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加速了全世界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拉大贫富差距的弊端,通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为世界人民追求共同富裕贡献了一己之力。中国式现代化在脱贫攻坚方面成效显著。通过有力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中国数以亿计的人口成功脱贫;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中国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通过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普惠性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中国式现代化使更多人脱离贫困,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绿色发展,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包括加大对环保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新能源技术的进步等,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平衡、相互尊重和互利共生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可感可行的中国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中国建设性参与《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坚定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义务,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普遍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进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全球问题,强调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其倡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先后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