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光明论坛】让中国式现代化入脑入心

【光明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作为体现中国原创性主张的科学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独具特征。

  近日,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2023年通俗理论读物《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出版发行,该书以平实、朴实、切实的文风,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深刻学理;以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深刻道理;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表达,讲解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彰显的深刻哲理。学理、道理、哲理三者的有机融合,让中国式现代化变得更加入脑入心。

  让人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是一种理论入脑入心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宽广的视野考察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深深植根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为此,《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了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该书还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生态观和民主观。可以说,通过对这些根本问题的阐释,讲清讲透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现实基础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对现代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深刻把握,是对西方现代化的重大超越,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知其然”不易,“知其所以然”更加重要。对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既要讲清楚“是什么”,又要讲清楚它是“怎么来的”。总体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源于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不懈探索。为了回顾这段历程,《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回顾了历史,描述了当时的人们如何探索美好生活,评述了鸦片战争以后处于传统社会的中国,在西方现代化发展代差的碾压下遭受“落后就要挨打”的苦楚。从中可以看到,为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民作出了很多探索,但是都没有成功。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主动,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具备现代性的因素,不断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实践证明,中国现代化的漫漫征途,是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接力赛,不仅需要一棒接一棒的坚毅执着,更需要一浪比一浪高的开拓进取。对此,《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创新呈现形式,通过插入大量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图表图片,详细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来谋划和推进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它得出了一个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不仅激活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因子,把中国引向了现代化进程,而且引领中国突破传统现代化的窠臼,走上了一条更为理性、更为人文、更为光明的现代化道路。这种表达技巧的重要作用就是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深入人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沃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必将走出文明新路。但是,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这就意味着,我们既要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还要找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桥和船”。因此,在讲清楚“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怎么来的”这两大基础性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还通过配套动漫微视频和音频等形式,讲清楚了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比如,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大原则,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定性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对此,《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直面民生建设,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讲得更加清楚、更加透彻。通过一组组数据的清晰呈现和前后对比,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原则。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对民生利益诉求的直接回应,必然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入脑入心。

  理论的重要作用在于指导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以完整的体系结构、翔实的内容阐释、灵活的呈现方式,集中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着力解决了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进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问题,必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夏锦文,系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一篇:推进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