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廊坊市壮大实体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研究

 

廊坊市壮大实体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研究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安排部署,按照市委全面深化效率委员会2023年工作责任分工要求,市委讲师团联合廊坊日报社,组织我市部分理论社科专家,以课题组的形式深入各地各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成果,择其部分优秀成果在本报陆续刊发。

      写作背景和现实意义: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制造业稳,实体经济才能稳。2021年全市制造业占GDP比重24.3%,该指标低于全省5.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3.1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制造业占比与2012年相比回落10.67个百分点。因此,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廊坊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明确主攻方向,做大“蛋糕”、做优“家底”意义深远。

      制造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的强弱决定了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经济命脉所系,是实体经济最核心的部分。工业三大门类中,廊坊市涉及除采矿业外的33个行业大类,其中制造业有3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七成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九成。要研究廊坊实体经济的核心部分,制造业是重中之重。

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动能转换影响,制造业占比、增速均呈回落趋势,但食品加工行业贡献表现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廊坊服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化解钢铁去产能政策和环京环保政策,全市显著调整结构的同时,制造业也有明显回落。2022年,廊坊市规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367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个数的比重为96.5%,与2012年相比提高28.5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8.5%,与2012年相比下降5.0个百分点;2013—2022年年均增长5.9%,分别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0.9个和0.2个百分点(扣除三年疫情冲击的特殊时期,理性看2013年至2019年制造业的各项数据,回落幅度更大。而2020年之后制造业的回升则有因疫情同期基数低的原因)。截至2018年,各钢厂陆续退出,净减产值超150亿元,受到冲击的廊坊制造业2019年当年对经济的贡献率一度为负。进入“十四五”后,以装备制造业、消耗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为代表的“轻型”制造业带动廊坊制造业开启“由快向优、稳中求进”的新一轮转型发展期。其中,食品加工业占规上工业制造业比重由2012年的10.4%增长至2022年的14.4%,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23.1%,提高2.4个百分点。

制造业效益下降,效益靠前的五大行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2022年,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742.5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88.5%,与2013年相比下降3.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五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占制造业比重超50.0%。这五大行业中,营业收入超十亿元的企业21家,比2013年减少18家,比2017年减少15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占全部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的30.6%,比2013年下降9.7个百分点,比2017年下降6.7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工业转型升级成果显现,高端化步伐加快。廊坊市以优化工业结构为第一要务,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转型升级成果显现。2022年装备制造业八大行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42.4%,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16.3%,比2012年提高1.3倍。2021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8%,比2020年提高2.0个百分点;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35.1%,比2015年提高11.5个百分点。生产液晶显示屏1599.1万片、液晶显示模组3265.7万套、电子元件1.4亿只、印制电路板12.7万平方米。高端技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培育中成长。2022年,廊坊市数字经济活动调研结果显示,超30%的企业存在智能(数字化)车间(或流水)生产,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制品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四个行业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值占企业全部产值超60%以上。数字经济正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注:以上数据均为能搜集到的最新年份数据。)

专精特新企业增加,中小企业潜力和活力提升,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全市经济潜力和活力所在。着眼推进全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助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专精特新一揽子支持政策落地,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2022年底,全市规上中小型企业1270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为89.6%,其中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4家,争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2023年上半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个数增加96家,达到4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数分布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等领域,产业聚焦、优势明显。

产业绿色化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体系建设,绿色化产业正在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设备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各种举措推动全市高耗能行业持续优化。2022年,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的22.7%,与2012年相比下降18.4个百分点,成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845吨标准煤,是2017年来的最好水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22年企业个数12家,比2019年增加3家;占规上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达到2.4%,比2019年提高0.9个百分点;增长31.7%,同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是4年来的最高增速。

综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廊坊制造业规模没有明显扩大,速度低位运行,占比回落,经济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以传统制造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高附加值行业贡献率偏低,这是造成廊坊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但经过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正在培育发展、转型升级成果显现,产业绿色化加速推进。

要关注的问题

2022年,各种因素造成的减停产企业比重近六成,行业亏损面七成以上。客观原因是疫情冲击等,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廊坊历来制造业偏重且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行业弱,导致企业引而不优、大而不强、研而不发、融而不实。

关注产业聚合质量。当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趋势,理论上,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力。但基于国情,这种变迁具有政府主导的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迁不一定伴随着技术进步,实践中多数决策更偏向产业结构中某一维度的优化。因此,要以产业聚合质量为目标,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带动服务业的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2022年,第三产业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教育业)占比为9.61%,与2012年相比仅提高2.0个百分点。廊坊制造业突出特征为传统产业占比偏大,技术升级任务重、步伐慢。如果没有高端制造业,则难以带动支撑农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盲目追求三产占比提升不可取。

关注研发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廊坊虽毗邻京津,但研发创新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全市研发投入强度不高,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重回落。2021年,全市研发强度1.52%,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36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0.33个和0.9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研发强度为0.89%,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0.27个和0.57个百分点。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重2020年为4%(2021年数据暂未收到反馈),与2019年相比回落0.6个百分点。2022年廊坊专精特新企业个数占全省的比重排第7位,和首位差距为12.7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比偏低,势必影响科技创新产出的质量,影响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做大做强,影响高质量发展驱动力。

关注制造业能耗。推进工业绿色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近几年全市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但制造业能耗依然偏高,高耗能制造业耗能情况比较突出。2021年全市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1.6%,与2015年相比下降28.9个百分点;从制造业内部高耗能行业结构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多年来始终是制造业耗能的前三大行业,2021年这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2.8%,与2015年相比下降18.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慢于整个制造业平均水平;仅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一个行业,能源消费量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在五成左右。这充分说明,全市制造业绿色体系的构建,高耗能行业制造业技术升级和产能优化问题是监测和关注的重点。

关注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投资是反映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的指标之一,促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对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举足轻重。受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我市近10年来制造业投资呈连续下滑态势,逐年递减。2022年,全市制造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19.6%,与2012年相比下降26.2个百分点,年均降低2.62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占比为8.7%,与2019年相比下降2.3个百分点。从2019年来的增速对比资料看,制造业投资增速均大幅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仅2022年有所回升。制造业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比的回落,不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需引起重视。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廊坊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占GDP比重要提升到25%左右(河北省28%左右),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到40%左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期间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新机的能力。廊坊更要以此为契机,以提升制造业占比和提质增效为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握好竞争优势重塑期、产业升级攻坚期、生态环境治理期、制造业提质增效期、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期等多期叠加的战略机遇,加快推动全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把握主攻方向,形成思想新合力。一是明确制造业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产业规模的形成和蛋糕做大做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发展决心、时间耐心、做强恒心是实现的基础和关键;二是明确强大的实体经济和高端制造业是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服务经济的支撑,只有拥有强大的基础制造业,服务业才有发展的根基;三是明确工业化进程阶段规律,制造业结束高增长期,要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市经济服务化的阶段还没有到来,更不可人为造就或催生“假繁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能替代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四是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既要重视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服务功能,又要重视发挥先进制造业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技术改造作用,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带动服务业优化发展。

把握创新引领,激发科技新动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首要因素。一是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前沿技术,加大对重点制造业企业技术研发的投入;二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利用京津高校圈优势,推进产学研精准对接,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是金融扶持,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向保障,以期更加契合经济需求。

把握集群聚变,构筑产业新生态。廊坊制造业根基浅、底子薄,现实情况如何破局?一是制定符合廊坊发展实际的中长期产业规划,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保现有大、做现有优、谋未来势”,重点抓好“补链强链、以链招商、以链促群”,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布局;二是围绕已形成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科技溢出效应疏解企业,打造先进产业集群,形成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核心企业,汇聚上下游企业,依托产业集群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和协同创新优势,形成集群效应和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增强政府服务功能,加大对集群内企业的政策扶持和产销对接,主动助企纾困解决外贸问题。同时,鼓励支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集群内企业整合资源,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打造良好的集群生态圈。

把握绿色发展,建设低碳新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廊坊制造业必须以高端化、智能化、清洁化为方向,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一是坚持优化升级新理念。在做优做强特色定制家具及绝热节能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高潜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时,均要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的理念贯穿始终,作为新的投资增长引擎,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二是严控“双高”项目入廊。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持续推进去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坚定不移地优化产业结构;三是数字赋能,强力推进数实融合。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廊坊要充分利用“数字中心”基地,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制造业数字化,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为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本文系2023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立项编号:2023005

课题组成员:李晓东 高宁 王涛 卢颖 姚烨


上一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扬斗争精神
下一篇:创新驱动:开辟廊坊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