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战略举措,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直面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人类发展活动,如果不尊重自然、不顺应自然、不保护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了惨痛教训。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们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但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仍有一定提升空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仍然存在。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要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坚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使命担当。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越发普遍、越发强烈,渴望远离浓烟重霾、臭水脏土、垃圾围城,期盼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我们党一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吃穿住行更放心、更称心、更安心,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领域挑战的需要。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臭氧空洞、生化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情况,威胁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气候变化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全球物种正在灭绝的速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相关专家指出,在未来几十年内,一百万个物种有灭绝的风险。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了当代世界生态环境风险,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担当和应对。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治理,不仅推动了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担当和影响力,还正在以实际行动化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带来的风险。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坚持的原则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而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象及其宜居宜业宜游特征,不仅会成为当地人民的生态福祉,还会令游客、人才和投资者对其偏爱有加,成为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成为激活土地、劳动力、资产等要素的“催化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源、清洁的土壤、宜人的气候、迷人的环境等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生态产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该是人人参与建设也是人人可以享用的民生福祉。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山水林田湖草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既然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系统,那么,我们就不能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而必须树立系统思维,按照推动实施系统工程的方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原则,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当代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将人类的利益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现实的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问题会危及全人类共有家园,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举措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出发,坚持科学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原则,对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
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问题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作者单位:李淑清 中共廊坊市委党校
魏晓微:河北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