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观点,明确了如何解决好“为什么人”和“怎么用”的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是今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遵循。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反映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有着明确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存在着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区分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记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用人民群众这面镜子匡正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校验自己的责任态度,衡量自己的职业精神。如果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要明确“我是谁”。要坚持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自人民,是人民的一员,必须深深植根人民,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感恩人民,回报人民,甘当人民的孺子牛。二要明确“为了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同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相适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最高标准,弄清楚为谁著书、为谁立说问题,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三要明确“依靠谁”。群众和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人民立场,坚持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甘当人民的学生,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获取创新源泉。

  聚焦人民实践创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决定了它必须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

  要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实践的要求。自然科学的实践是在实验室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是在人民群众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改革发展实践中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分析和回答当前社会面临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深刻揭示其成因背景,提出解决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

  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认识到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始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勇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要积极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科学揭示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的实践创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总结人民的创造,书写人民创造的历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人民面前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坚持拜人民为师,自觉地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努力解答实践提出的问题,回应时代和人民的关切。要善于总结人民的经验和创造,把人民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思想理论从而指导实践。

  努力深入人民之中

  当前,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存在理论脱离实践、不重视不善于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要走出“象牙塔”,投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把学术探索和理论创造积极融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中。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把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指挥棒”,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永葆生机的活水源头和检验研究成效的最终标准。

  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人民智慧的集中概括。理论工作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生气”“聚人气”。人民群众身处实践第一线,对事物的观察更细致、更透彻,对情况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人民、感受人民,才能从人民和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得发展动力,才能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省情实际和时代特点,找到发现问题的科学视角,把握研究的方向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只有站在人民立场上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才能找到学术理论研究的基点和归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踊跃走到人民群众中,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置身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做到群众在哪里,自己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为党和人民提供智力支持。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学术取向,与人民群众交朋友,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搞研究。与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以大众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以朴素的感情关照百姓生活,以鲜明的态度维护群众利益,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做好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在走进基层中增强社会责任、提升学术境界,在深入群众中锤炼思想品质、增强创新能力,以立足实际、反映实践的理论创造,以深入浅出、生动清新的理论表述,彰显社科理论工作的新风貌,塑造社科理论队伍的新形象。

  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要有理想。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使命,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决不能仅仅为了评职称、多拿钱、光宗耀祖、出名得利而搞科研,也决不能把搞科研当成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要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以丰硕的成果服务社会,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不辱使命。

  要有定力。发扬“板凳宁坐十年冷”的精神,严谨治学,立志于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学术攀登的道路上,坚决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等现象。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敢于担当,有为学术而献身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能够发现真问题,得出真理论。

  要有情怀。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决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研究,刻苦攻关,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与力量。(赵素萍,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上一篇:中国社会发展大逻辑的深刻昭示——近百年历史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的回答
下一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