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创新中国学术话语 提升国际话语权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赵庆寺

  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和依托支撑,国际话语权的此消彼长体现的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应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话语权在国际社会被普遍认知和广泛运用,并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对于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和实现和平崛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国际话语权已成为主导国际关系的战略制高点

  话语权不是指一国的语言的魅力,而是指通过话语所包含的概念内涵、论证逻辑、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国际话语权既是国际主体不可剥夺的“话语权利”,也是因为存在差异而产生的“话语权力”,是主体在国际交往中维护、行使、拓展国际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过程。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软实力,并不是国家所自然享有或先天赋予的,而是通过主动塑造和国际竞争而获得,其决定着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决定着一国主导国际事务的权力。因此,国际话语权不仅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主导国际关系的战略制高点。

  国际话语权有自己形成的内在机理。首先,国际话语权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约束、激励和凝聚功能。其次,发展竞争力是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性要素。不同的发展观决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也决定了不同的发展绩效和国际地位,奠定了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和支持。再其次,各国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是政治影响力,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对外政策的有效性,由此也确立各国国家话语权的大小、强弱。最后,理论说服力为国际话语权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学术资源。理论的说服力来自科学的严谨性,源于实践,符合实际;也来自对理论进行正确的诠释和表述,逻辑严谨,理性客观。

  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和依托支撑,国际话语权的此消彼长体现的是国家利益的博弈。国际话语权不仅可以实现国内价值的整合、导向、激励和认同功能,还能以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助力于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因而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参数。

  从国际话语体系的基本格局来看,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决定了多样化的国际话语体系,不同话语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冲突到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构成了国际话语体系丰富多彩、绚丽斑斓的独特景观。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国际话语权上占据主导性地位,非西方国家不断遭受西方话语的攻击和贬损。西方国家纷纷提出一系列话语,界定核心概念,解释规则内涵,试图掌控话语格局,规范他国行为,主导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上升,融入国际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前所未有,与外部世界和国际体系的双向影响在不断深化。尽管我国日益崛起为全球大国,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认知充满猜测和误读,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明显不足,一直处于大国弱“语”的状态。我国如何处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包括如何应对国际社会的各种质疑和挑战、向国际社会说明自己发展道路的正当性、保障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合理利益等,都依赖于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目前,我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之中,民族复兴内涵不是简单地回到中华民族古代曾经的辉煌,而是要“恢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继续对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从而重建自己在世界上的国际话语权。要改变我国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的弱势地位,除了提高“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增信释疑能力之外,还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尤其是要使我国对具体问题的话语表述能被广泛接受和认同,需要构建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

  与经济和贸易对外大幅“出超”形成巨大对比,我国在与西方话语交流之间存在严重的“逆差”。长期以来西方话语大量涌入国内,并被自觉与不自觉地加以采用,已经渗透到各学科、各领域、各行业,而我们则极少输出自己原创而富有影响力的概念和话语。针对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批驳他们的最好方式不是简单地政策否定或道德谴责,而是以充分的理论思考和扎实的学术研究予以回应,从概念、范畴到论证、结论上进行辩驳。从这一角度来看,学术话语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理论渊源和学术支撑,也是推动中国学术从世界学术格局的边缘稳步走向中心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应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推进中国学术话语创新的着力点

  目前,中国学术界已经出现了构建独立学术话语体系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在对西方主导性话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找到构建中国话语创新的突破口。笔者以为,推进中国学术话语创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坚持理论指导和价值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学术话语创新的内核与灵魂。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其反映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是否具有吸引力,根本上取决于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以之为指导的实践的成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这一波澜壮阔的过程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独特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也对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求中国学者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对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进行透彻阐述和科学概括,提升应对西方话语权干扰和学术殖民的能力。

  第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解答中国问题。学术话语体系必须以立足实践、表达实践、推动实践为构建话语体系的主要突破口。寻求解决中国自身面临的问题,应该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中国的学术应当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研究,及时解答诸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收入差距、建设生态文明等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提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应对之策。

  一般而言,学术话语创新融合了人类共性问题研究的普遍性与本土经验研究的特殊性。从现实来看,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为中国塑造话语权,增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的国际影响力和说服力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中国的成功向全世界有力地昭示,西式现代化决非现代化的唯一形态,各国人民的未来主要取决于根据本国具体情势的自主实践,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所树立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典范。

  第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中国学术话语创新不但要及时解答中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难题,而且要为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特别是要为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提供中国方案,进而推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转向。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上,目前国家社会还没有一个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全球治理新理念,这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提供了空间。中国应从创设国际新秩序、新规则和新的行为模式的大格局着眼,旗帜鲜明地提出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全球治理理念,通过主动参与议题设置和解决路径的设计,为科学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参考依据和智力支撑。

  第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概念和理论范式。独立学术话语体系源自于核心概念的支撑和理论范式的建构。对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进一步整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传统文化以更多的时代元素。同时,对西方所谓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批判地加以吸收借鉴,并给予富有中国精神的新阐释,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中学会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在学术话语创新中,要提出一批如和谐世界等极具民族特色,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加深理解,扩大共识,增进友谊,推进合作。

  简而言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伟大实践的理论认识和学术创新成果,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的学术话语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也要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和气度;既要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逻辑的说服力,又要具有道义上的感召力和文化上的亲和力;既能解释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又能够为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指明方向。


上一篇: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四个意识
下一篇:用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