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朋 李思锐
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的志愿者队伍规模逐渐扩大,对志愿者事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激发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归属感,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志愿服务活动为广大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平台,能够切实补足社会公共服务的短板,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志愿服务组织及运行机制
固安县着力构建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文明实践中心总队、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支队。目前固安县登记注册的志愿者达100268人,共683个志愿服务组织,做到了志愿服务人员“行业全覆盖”“群体全覆盖”。
(二)志愿服务领域及内容
着眼聚焦群众、引领群众,满足广大群众共性现实需求和个性差异化需求。围绕关爱他人,重点做好三类志愿服务:一是开展敬老志愿服务,为空巢老人以及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二是开展爱幼志愿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为他们提供帮助;三是开展一线慰问志愿服务,为在一线辛勤工作的交警、环卫工等送去关怀。围绕和谐共建,重点做好八类志愿服务:一是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普及志愿服务;二是开展公共场所文明引导志愿服务;三是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四是开展文明清扫志愿服务;五是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六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七是开展文化进基层志愿服务;八是开展应急救护志愿服务。围绕助推固安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三类志愿服务:一是为固安大中型活动做好志愿服务;二是为助力固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做好志愿服务;三是为特殊时期联防联控做好志愿服务。
(三)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机制问题
人力资源机制不完备:志愿者可利用时间与志愿服务要求时长匹配不充分;志愿者能力欠缺,专业性不强。
长效机制不健全: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在广度上有所拓展,领域不断细分,在学习交流、创业就业、人际交往方面都有新的需求。
保障机制不完善: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愿无偿的活动,产生费用开支不可避免,比如交通、物资费用等,且对优秀志愿者的奖励难以兑现。
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优化路径
(一)建立行业性绩效管理规则体系
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具有公益性,体现志愿精神,因此在制定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的时候,应基于实际,以激励为主,侧重反映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确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遵循人性化与灵活性原则,针对不同志愿服务活动确定动态绩效考核指标,兼顾活动质量、参与时间、服务效果等因素。
(二)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
针对志愿者激励问题,在云平台上展示志愿服务时长排名情况,宣传优秀事迹,表彰最美志愿者。志愿者根据自己的星级享受积分兑换、免费保险等优惠。将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同时加大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投入,改变先垫付后拨款的方式,分拨启动资金,为志愿者争取交通补助、用餐补助等基本保障,减少后顾之忧。
(三)建立专业组织管理培养体系
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要拓宽范围、降低门槛、择优录取,多吸收在社会工作方面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要通过培训提高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能力,如定期举办志愿服务常识、技能培训班,经常性地开展相关团体活动等。要坚持先培训再上岗的原则,利用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培训基地等载体,推出专业志愿服务培训课程,制定志愿服务守则,明确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让志愿者及团队有序参与志愿服务。
(四)建立衔接政府治理资源体系
志愿服务组织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通过参与政府组织的公益活动项目,积累公共服务经验。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方面,要保障志愿服务专业化运作,规范全县志愿服务运行流程,精准掌握群众需求,设计针对性服务项目,运用线上指挥调度平台,推动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百姓评单的“四单”机制与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同时完善志愿服务流程,对志愿服务项目实行闭环管理,切实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作者单位:共青团固安县委、固安县第十小学
本文系2023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