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成果及其实践意义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深刻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对于全党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及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等重大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全面系统地阐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为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态面貌、根本遵循、坚持原则以及推进部署等重大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全面领会和深刻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样态彰显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五个方面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既立足中国实际,又面向世界;既把党的性质宗旨融入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诉求,又符合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要求;既造福中国人民,又推动建设一个美好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本质要求。这九个方面本质要求的科学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坚持”,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和拓展的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为新时代新征程奋斗实践中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确立了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特色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面相,本质要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重大原则形成实践准则。中国特色体现本质要求,本质要求决定重大原则,重大原则为打造中国特色和遵循本质要求提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价值作出的重大论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以实践积淀为基础、创新突破为进展构建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党不断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成果。

  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追求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既不是一日之功,也并非一帆风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并用“小康之家”来比喻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带领中国不仅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而且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不断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作出了思想铺垫。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体现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贯穿着把现代化建设遵循客观规律的普遍性与立足自己国情的特殊性相统一的思想逻辑。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千秋伟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始终不渝的目标追求,也是党凝聚人心进行团结奋斗的动力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指导全国人民接续奋斗,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担当使命的新要求,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必将凝聚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蕴含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长期以来,由于现代化的早期发生以资本主义打开通道,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先占优势形成的主导性话语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现代化认知,以致相当长时间里甚至在概念上把现代化与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相提并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话语霸权严重扼制了各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对现代化狭义化的认知阻碍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实践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为世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现代化提供了方案,树立了典范。中国式现代化贯通了中国与世界,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它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对外扩张、两极分化、物质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老路,克服了现代化建设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畸重畸轻的缺陷,与西方国家通过输出资本、海外扩张来实现原始积累,通过殖民、剥削甚至侵略他人来攫取超额利润,通过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来强加于人的现代化道路完全不一样,体现了维护和平发展的时代要求,弘扬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些思想和特点都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成果,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增添了新的财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变局加快演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现代化建设的环境和要求已经与现代化早期发展迥然不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裹挟着现代化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全球治理面临的共同难题日益凸显,各国现代化建设呈现的共同性问题也越来越多,经验交流互鉴事实上成为时代的要求。尤其是西方式现代化发展存在许多负面效应的情况下,探索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摆在各国面前的实际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新征程上,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掌握我国发展主动权,确保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在前进道路上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战略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在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的实践中创造历史伟业,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作者:齐卫平,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下一篇: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