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很快,变量很多,信息传媒更是将这些因素加以放大。多变的局势对不变的长期战略形成巨大的冲击。因为要不断应对许多小事、急事,往往容易淡化、淹没甚至改变既定的战略目标。
●在国际上,中国是相对落后和相对弱势的国家,在历史和现实中长期遭遇各种不公正,国际一些势力也不时刺激和挑衅中国,这使得我们很难冷静下来,容易感情用事。特别是中国有了初步力量之后,快意恩仇的情绪会滋长,忍耐就更难。
●社会日常存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周而复始的老大难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进行反复治理,要常抓不懈。治理中一定要咬住“常”、“长”二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讲战略,不仅要讲战略定力,还要讲战略耐力。战略定力在于“定”,强调立场上的坚定不移。战略耐力在于“耐”,强调时间上的持之以恒。“定”和“耐”在一定程度上是贯通的,没有“定”就无所谓“耐”,而能“耐”就意味着“定”。当然,战略定力与战略耐力强调的重点有所区别,性质上、静止上讲战略定力,过程上、动态上讲战略耐力。
艰巨任务的长期奋斗
强调战略耐力是因为战略任务极其艰巨,需要长期不懈地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为此奋斗了170多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为此奋斗了90多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为此奋斗了60多年,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此奋斗了30多年。一方面,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极为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还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接力奋斗。一代人为一个目标奋斗,需要耐力;几代人为一个目标奋斗,接力赛更需要耐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毅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稳,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毅,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
民族复兴意味着中国力量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正在并将最终改变世界的格局,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国际格局的大变化是历史性的,同时也是缓慢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一百年前作为列强的西方国家,一百年后还是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来,只有极少数国家通过发展彻底改变自己的身份。而那些幅员排在世界前列的大国,发展的过程更为艰难和缓慢。这如同大锅烧水开得慢,也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际政治格局的大周期,都是以百年甚至几百年计算的。近代以来执世界牛耳的,只有英美等极少数国家。中国崛起是时代的趋势,对此我们要有坚定信心。同时又要看到,中国崛起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目前的焦点是中美力量的对比,即所谓的世界老大与老二的关系。有关美国衰落已经说了几十年了,但美国还将在长时间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中美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不仅是硬力量的差距,还有软力量的差距。中国要在经济总量上赶上美国,要在科学发展水平上赶上美国,特别是要在文化影响力上超越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目前中国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要有极大的耐心与美国周旋,才可能在大国竞争的马拉松中最终胜出。
民族复兴意味着中国精神的高扬,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具有影响力。培育核心价值观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中国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但基本价值观的不变维系了文明的血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几十年,纵向上历史根基还不深,横向上在国际比较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非常紧迫,又非常艰难。培育核心价值观看起来是一种软任务,甚至无法用确切的数量指标来衡量。然而,培育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大刀阔斧,不可能日新月异,而是要和风细雨,要润物无声,要靠水滴石穿之功。价值观要深入人心,要达到“日用而不觉”的境界,需要极其长远的努力,不是几年的任务,也不是几十年的任务,而是以千百年计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长期接力坚持。中国经历了“挨打”、“挨饿”的阶段,目前正处于“挨骂”的时期。国内挨骂,说明大道理还有待内化于心;国际挨骂,说明还没有得到国际认同、还没有话语权。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是比以力服人更为艰难和长期的过程。
复杂环境的刺激考验
强调战略耐力是因为现实环境非常复杂,不断刺激和考验着耐力。
耐力意味着长期坚持,而从国家和个人看,长期坚持又非常不容易。就国家而言,落后国家承受巨大内外压力,急切希望改变国内落后的面貌,改变国际被动的地位。革命总是希望立刻胜利,建设总是希望尽快成功。就个人来说,人生是有限的,任期更是有限的,总是希望有限时间内实现更多的目标、更高的目标。但是,战略性的目标都不是5年、10年的任期可以实现的。进一步说,几十年对于人生来说很长了,而从大历史角度,从国家兴衰角度,这还只是短暂的阶段,对于有些重大的战略目标仍然只是其中的一环。在大历史面前,我们都是急躁者!耐力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自觉接力意识,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耐力意味着不为所动,而现实中多种复杂因素的干扰和刺激,使我们有时容易冲动。当代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很快,变量很多,信息传媒更是将这些因素加以放大。多变的局势对不变的长期战略形成巨大的冲击。因为要不断应对许多小事、急事,往往容易淡化、淹没甚至改变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指出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有意或无意的挑衅,我们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有在复杂形势下抵制诱惑、排除干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目标和首要挑战上的能力。面对磨难逆境时,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毅力。面对挫折打击时,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钢铁意志。面对质疑嘲讽时,要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追求。
当下的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在考验着耐力。经济新常态下增速下降,而且不是短期的。这对于曾经的长期高增长的中国来说,有很大的不适应。速度慢了,要实现既定的目标,肯定要延长过程。这个时候耐心显得极为重要。尽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先解决好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去杠杆等几大关键问题。这几个“去”字,都是壮士断腕,实施起来很是痛切,这也需要极大的忍耐。目前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躁不行,浮躁更不行,而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在“忍”和“韧”中积蓄力量
耐力需要忍。在国际上,中国是相对落后和相对弱势的国家,在历史和现实中长期遭遇各种不公正,国际上一些势力也不时刺激和挑衅中国,这使得我们很难冷静下来,容易感情用事;很想加快发展,不愿按部就班前行。“忍”字就是心上加一把刀啊!特别是中国有了初步力量之后,快意恩仇的情绪会滋长,忍耐就更难。但是,“冲动是个魔鬼”,“小不忍则乱大谋”,理性和忍耐对崛起的中国极为重要。在国力不断上升、外交不断成功、他人不断吹捧的过程中,要把持住自己。面对压力,要不急不躁。中国要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总的来看,武力不是解决国际纷争之道,对话过程虽然漫长,甚至可能出现反复,但后遗症最小,结果也最可持续。在国内,我们要实事求是,不提大而不当的目标,脚踏实地积跬步以致千里。总之,要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
耐力需要韧。历朝历代在开国一代的势能基本消失之后,就进入了常态化的国家治理阶段。这个阶段的国家治理,不是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那种大开大合,更需要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治理。社会日常存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周而复始的老大难问题。如果容易解决,前人早已彻底解决了。对这些问题,要进行反复治理,要常抓不懈。所谓的几年大见成效之说,基本上难以兑现。治理中一定要咬住“常”、“长”二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对那些盘根错节的复杂问题、年代久远的遗留问题、长期形成的惯性问题,要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坚持不懈,攻坚克难。抓任何工作都要有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治国理政需要“韧”,要有底线思维,以全面防漏洞,以稳重防折腾。首先要守得住,防患于未然,百折而不挠,稳中求进,蹄疾步稳,在此基础上徐图进取,稳守缓攻。
忍也好,韧也好,都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以实现最终的目的。如果不是这样,忍和韧就是一种懦弱。在忍和韧的过程中,争取时间,更好地发展自己。即所谓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陶文昭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