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负能量的影响客观存在,一些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以诋毁、否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向的思潮,还有着一定的影响,不健康的思想杂音、理论噪声、学术歪论不时泛起。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什么、主张什么、追求什么,都不能脱离人民的需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才能体现对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
●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体现本民族的主体,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认真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思想理论成果与打造中国特色并不矛盾。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今天,本刊特别约请了齐卫平、胡海波、王广三位学者,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立于时代潮头以及如何历史性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学习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出发,既充分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又指出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是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起历史使命的思想指南。
发挥“四者”角色的正能量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四者”角色对于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担当的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扮演好这“四者”角色,体现了政治立场、学术取向、社会功能的内在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是体现意识形态属性的政治要求,而且是把握科学研究取向的学术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以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立场形成了理论体系,而且以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以及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等科学思维,为人们正确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在方法论上提供了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取向。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依据。
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正能量。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正能量。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迎来了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繁荣的广阔空间,又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许多方面的建设总体水平不高,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负能量的影响客观存在,一些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以诋毁、否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向的思潮,还有着一定的影响,不健康的思想杂音、理论噪声、学术歪论不时泛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必须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保持清醒头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说:“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扮演好“四者”角色,充分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正能量作用,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解决真懂真信作为首要问题,在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的伟力。其次要敢于亮剑,在大是大非问题和政治原则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回应和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第三要大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术研究的探讨勇气,弘扬科学研究理论的学术风气。第四要构建促进发展的激励性体制和机制,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为、能够为、大有为,在发挥“四者”角色正能量上施展身手。
坚持“双研究导向”的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两个研究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坚持问题导向”,这“双研究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点,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定。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世界的主人,这是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研究导向的思想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人民利益一致,社会意志统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什么、主张什么、追求什么,都不能脱离人民的需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才能体现对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
坚持问题的研究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动力,问题来自于社会实践,求解来自于发展需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的呼唤,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践履自身的社会责任,就应该将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紧密相结合,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围绕解决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体现人民性,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体现实践性,“双研究导向”体现出鲜明特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双研究导向”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服务于宏大而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发,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揭示新规律。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脱离人民和脱离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问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是进行中国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国家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实践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奇迹。这里面有包括汲取中外古今人类文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功劳。但是,人们已经感觉到一个事实,即外国很多成功的经验性理论解释不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事情,西方一些著名流行的学术观点既不能说明中国发展的道理,更不能提供中国问题的答案。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是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成果是文化的结晶。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其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分量很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可能寄希望于外国的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是可靠的依赖。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的承载,它所表现的力量对坚持正确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维,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尽责尽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首先要树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国的目标,不断提高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上的能力和水平,使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特色逐渐显示。其次要注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发言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最后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在开放中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体现本民族的主体,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认真汲取世界上一切先进思想理论成果与打造中国特色并不矛盾。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有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华民族的创造性贡献。(作者: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