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不仅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还是政府治理国家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公共服务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矛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多方面新特征,对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大,这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较低、准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限形成了矛盾。
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人群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公共服务基础有差异、需求方有差异、发展难度较大。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中的深层次问题还有待于解决,如收入分配、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人群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都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制约。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重心,明确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
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应立足保障全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在民生各领域逐步夯实公共服务保障基础,打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大幅增加,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发展,公共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服务内容和产品更加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实现提质扩容,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之间、全市不同板块之间的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投入全保障。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更加优化。立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通过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对接更加精准,人民群众获得服务的方式更加高效便捷。
生育服务保障更加全面。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幼儿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帮助符合政策的家庭解决生育后顾之忧。妇女权益保障、支持儿童成长、满足青年需求等相关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相匹配的公共服务配套保障体系。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技术现代化水平,为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保障
建设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动员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善包容审慎的制度环境,在政策、市场、监督等环节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将各类设施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标准明晰化,不同类别公共服务和不同地区公共服务的标准水平有机衔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提升公共服务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加大对公共服务发展技术相关研究的投入,开展公共服务科学规律研究和社情民意调查分析,鼓励公共服务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探索,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新技术等发展适宜推广的公共服务技术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公共服务管理的技术工具,鼓励社会、集体或个人合理合法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并以此健全公共服务监督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统计监测评估机制。通过资源数据库和服务反馈数据库完善数据体系建设,评测并提升公职人员公共服务领导力和公共服务动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评估、主观和客观联合评估。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逐步将公共服务的相关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中,与政府目标责任挂钩,完善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意见表达机制,使公共服务的反馈简单化、便捷化。建立健全与公共服务相关的监督监察制度。
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系中共廊坊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