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自然科学人才,也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需要。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从国际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今天,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拿出更多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必须积极担当作为,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高校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党委要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扎根中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高校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大力培养能够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能够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不断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推进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中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注重树立问题导向,无论是面对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还是面对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都要让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守正创新的过程、成为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过程。
(作者:何秀超 为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