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多重理论维度


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它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政治上的自觉,它在对抗现代化的侵略中开始,在反思现代化的灾难中前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其最初的追求,它并不只是满足于物质资料的现代化生产,也不把资本增殖作为目的,而是把物质资料的现代化生产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实现人的解放的条件,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才是其终极关怀。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本质,最终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来体现。

人类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础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产的过程,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前提、协调发展的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为本的生产追求,它把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作为生产的目的,注重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多重理论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协调推进的理论维度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程中,先后主要产生了两种类型的现代化,一种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现代化,它最初的内容就是工业化,是通过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扩张,把资本的增殖作为根本追求,人在其中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等只不过是实现资本增殖目的的手段而已,人的精神需要通常是不被关注的,人的现代化也通常只是为了服务于生产的现代化而已。

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它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政治上的自觉,它在对抗现代化的侵略中开始,在反思现代化的灾难中前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其最初的追求,它并不只是满足于物质资料的现代化生产,也不把资本增殖作为目的,而是把物质资料的现代化生产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实现人的解放的条件,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才是其终极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结构、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本质不同,这种不同具体体现为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础和条件,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要求,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中,紧紧抓住“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内在结构、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维度。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的理论维度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我们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结构中,共同富裕是最本质的要素,作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它一方面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追求,在另一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与以往阶级社会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追求,因为既往所有的阶级社会都是以剥夺多数人的富裕为基础,把实现少数人的富裕作为目的。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逻辑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条件,在实现共同富裕自身的逻辑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则是必然性的过程,这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先富起来的要带动实现共同富裕是必然性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本质和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决定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必然的战略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历史进展,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安排出发,着眼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要求,丰富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内涵,抓住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突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中的重要价值和决定性意义。因为在共同富裕的逻辑结构中,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前提性和基础性的富裕,没有人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就很难有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则是更根本和更具决定性意义的富裕,没有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谈不上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本质,最终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来体现。

促进人全面发展和解放的理论维度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存在,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存在中,社会属性又是更根本更主要的存在,因此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自然性需求,即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需要,即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当然自然属性的前提性决定了对精神生活的需要离不开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但就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来说,就体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发展和解放,并在逻辑上开始于物质生活的发展和解放,最终决定于精神生活的发展和解放。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解放的学说,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的追求,更主要的就是指人的精神生活的解放。

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立足“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并且从“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类特质出发,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强调提出要更好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就更加需要大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维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现的历史性变革,赋予了新时代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最响亮的号角和时代最强音,凝聚着最广泛人们的共识,汇聚着最广泛人们的力量,激荡着最广泛人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的奋斗历史及其成就,赋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时,进一步回答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什么样的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性问题,丰富了伟大复兴的内涵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指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包含了文化繁荣发展内涵的全面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必然路径。这一切都是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者:胡长栓 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教授)

上一篇: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下一篇:【光明论坛】生态美百姓富,“两山”理念焕彩现代化中国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