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如何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对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密切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结晶,它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各个历史时期,传统文化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供持续的思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既为中国当代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基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思想内核,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启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维等,体现了高尚的人文情怀和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这些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精神滋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础将亿万中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磅礴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生命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形成的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持续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内化于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中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激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和思想品格,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在共同的文化思想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团结一体厚植了重要的精神根基。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但中华文化依然是最坚韧的精神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亿万同胞的精神血脉和文化情感,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的沧桑中熠熠生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与困苦,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总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底气,也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昂扬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心理支撑。

  革命文化是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不屈不挠、玉汝于成的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就有“汤武革命”“革故鼎新”等关于革命的思想。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也能够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引领社会革命的理论,始终具有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品质。进入新时代,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能够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在传统革命话语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标识性话语,使新时代的革命文化具有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这也说明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具有自我革命和自我超越的特质,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指引。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发展,都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丰富的文化建设成果作为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就在于文化自信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与现实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的坚定信仰,它能够激发和增强人们的思想活力和实践创造力,成为思想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在文化上不自信的民族,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一个在文化建设上没有标志性成果的国家,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强国。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焕发出磅礴的精神力量,推进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大地,深入到中国人民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全面提升人们对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梅景辉,系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光明论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下一篇:共同富裕的七大特征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