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是基础和关键。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对于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优势特色,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科学研判定位、加强龙头企业引领、强化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产业平台、创新“双招双引”等举措,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有力支撑。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培育壮大县域经济,要立足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要聚焦现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竞争力。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现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是基础和关键。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对于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河北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加快重点产业承接与重点承接平台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提高承接能力,有序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支撑。当前,河北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河北是县域经济大省,但不是强省,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效益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引擎。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因地制宜、围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集聚,是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产业组织形式。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产业富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优势特色,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实力如何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优势特色,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汇聚区域发展新动能,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智能制造、机器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升高端装备产业支撑能力和竞争优势。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县域产业基础和优势,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中医药、生命健康等重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氢能产业区域性集聚发展,推动能源革命。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集群改造升级。结合开展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企业“智改数转”,逐步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县域传统特色产业由粗加工、中间品环节向制成品、品牌构建延伸,向研发、设计等领域拓展,全面提升传统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励“领跑者”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以电线电缆及电力设备、纺织服装、皮革皮毛、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技术创新、标准引领,改造提升一批传统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离不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强力支撑。要加大食品、乳品、葡萄酒、食用菌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提升农业产业集群质量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健全农产品质量保障和溯源体系,建设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优化发展路径、创新发展举措,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要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科学研判定位、加强龙头企业引领、强化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产业平台、创新“双招双引”等举措,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科学研判定位,做强主导产业集群。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缘优势,了解行业龙头和产业发展态势,确定主导产业定位。瞄准成长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重塑产业格局,夯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基础。梳理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产业链条、重点企业、对接平台,瞄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力雄厚的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落地,完善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聚,增强县域主导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加强龙头企业引领,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引导社会资源和关联企业向“领跑者”龙头企业集聚,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形成“若干个‘领跑者’企业+一批配套企业”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要主动融入城市群发展,围绕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等重大机遇,优先承接京津产业链梯度转移和产能拓展转移,引进行业领军企业。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以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学研基地和培训基地。支持以“领跑者”企业为依托,联合省内外优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科技特派团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基地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发挥大企业的创新优势,为中小企业赋能,促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发展道路。建立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对企业在用地、用能、主要污染物排放、信贷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倒逼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平台,强化产业集群发展支撑。创新园区合作机制,积极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构建多点支撑平台体系,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平台,助力产业腾飞。成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社会投资,探索县域国有资本引领产业发展的“产投模式”。坚持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格局。立足现有产业集群优势,建立县域特色产业交易平台,促进要素自由流通,推动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集聚融合、集群发展。
创新“双招双引”,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创新招商理念和方法,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做事、平台思维成事、改革方法干事。提升招商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飞地”招商等新模式,充分利用直播、“云招商”、“云展会”等线上平台开展招商推介、产业对接、项目洽谈等专题招商,探索组团联合招商之路,发展“飞地经济”。健全保障机制,创优发展环境,始终把提供优质服务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重要抓手,形成亲商、扶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配套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服务支撑体系。
( 作者:祁文辉 系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