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不断面对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产生发展的,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属性,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强调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前,我们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进一步做强做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问题导向,主要表现为其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即研究成果要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世界的理论,以实现现实世界革命化即劳动人民的自我解放为目标,探索“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面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研究和破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等思想都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群众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盼,在聚焦问题中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成因、性质、状况、发展趋势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实践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
  所谓学科就是把人类的活动在解决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验,通过归纳、总结、抽象而上升为理论,而后再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发展势头迅猛,6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积极学习贯彻和落实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把握住实践的历史脉络、探索发展规律,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着新的理论创造。2022年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达到113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向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显著,党中央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作用,深化“实践—发展—再实践—再发展”的规律认知,真正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总结问题—创新理论—实践理论—发现问题”的立体循环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形成党的创新理论学术支撑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来到了最为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船到中流浪更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绝不会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有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新的理论来破解。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问题导向,在新的发展中去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来破解伟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提出的新要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对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学术道德和创新精神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质量,其中,具备“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个较大不足,即许多学者仅满足于从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角度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问题,不能或者不愿意结合时代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本质上看,这是缺乏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当前,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须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支持、学理支撑和科学方法。作为领航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破解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有问题意识,深刻回答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研究中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问题意识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建立在研究者事先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往往有深厚的学术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在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以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以不断创新的理论勇气,破解改革发展的新课题,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作者:韩喜平  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上一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下一篇: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