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人民幸福安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人民为主体和核心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前提和基础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现代化进行了深刻总结和批判性反思,在此基础上科学预言了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前景,为世界各民族现代化建设之路做了最初的理论设计,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内涵,并未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从近代开始,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主动寻求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主张,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国人对现代化的研判和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忠实践行者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取向,并将其体现在大政方针上、落实在重大部署中。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引领价值,为实现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诠释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恪守,是对现代化发展潮流的积极顺应和对现代化基本规律的自觉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我国国情和当今世情出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开辟适合自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化总体规律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现代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世界现代化规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以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为根本目标。就其内涵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这五个文明都以人民的幸福安康为基点和中心展开,都是实现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必要途径和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五个文明出现畸轻畸重、或前或后的现象,就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均衡发展,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人民的幸福安康也就要大打折扣。

  幸福安康通俗地讲,就是快乐、祥和、平安、健康,所以本质上它是一个精神概念和文化范畴,必须从精神文化层面对其进行考察和厘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曾围绕“人的精神生产”和“文化上的进步”进行论述,指出人要取得“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就要有精神世界的生产再生产,就要有文化的进步和跃升。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关注精神文化建设,既注重经济—生产—科技的现代化,又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化。现代社会的所有现代化物质成果都是由人创造的,而创造这一切现代化物质成果的人又必须随着创造物去构建、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现代化,物质世界的现代化离不开精神世界的现代化。

  一些发达国家的失败教训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多时候物质世界的勃兴与精神世界的凋敝几乎是同步出现、彼此伴生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物欲遮蔽,精神憔悴”,西方国家这种社会病变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带领和依靠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民生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权益,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彰显,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提升精神世界现代化水平。也就是说通过先进社会制度对人们进行服务、教育、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转变人们的思维观念、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实现精神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赓续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传承人类文化的先进因子,实现从“现代物质生活”层面向现代文化的超越和攀升,进而形成集高尚的道德和崇善向上的价值观为一体的精神行为规范。这种与物质世界现代化相匹配相统一的精神世界现代化,不仅能够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最大限度地得以维护和尊重,而且能够为社会成员的幸福安康创造更为有利的人文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逐步成为现实。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机械复制和简单模仿,而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崭新现代化道路。其中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把人的幸福安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现代化的追求,不断推动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把现代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熔铸在基本人格之中,淬炼和铸造具有自律、自重、自强精神的现代文明人格。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再单纯将经济发展作为主要指标,必然会带来诸多弊端,而弊端往往会发生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某些西方国家在经济极度丰饶和物质高度丰厚的历史条件下,其国民反而出现空虚感、孤独感、荒谬感、生活无意义感,就是这种物质与精神双重生活之间的裂痕和不平衡造成的。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幸福安康不仅仅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丰裕物质享受,还是一种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征程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心正在从“物”的单向发展转变为“物与人”的统筹发展,走向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交相作用的和谐状态。《决议》所提出的“幸福安康”指的是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平衡,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上的超越和文化上的内曜,即追求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幸福的真谛。越是现代化的社会,人在物质高度丰裕的状况下越是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飞升,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越需要精神抚慰和文化安顿,需要灵魂净化、道德提升和人格攀越,只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安康。

  (作者:刘金祥,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创新在哪里
下一篇: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