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人民日报整版阐述: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为民族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我国经济建设变革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与此同时,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全面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推进经济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我国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经济建设领域推动一系列深层次变革性实践。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对我国发展作出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经常性研究经济工作,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经常召开会议,加强对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中国经济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行。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重大突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科学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2015年以来,我国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提升产能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了治本作用。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我们持续壮大实体经济,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效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和韧性。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电商平台、移动支付、网络购物、跨境电商等领域持续创新,涌现出一批世界级企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自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来,我们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同时,依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形成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变革性实践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7.7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2021—2022年确定的人均1.27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

  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44%,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至第十二位。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部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均进入前10位。

  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提高,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数字化转型加快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一批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快兴起,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得到拓展。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3.1%上升到64.7%,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网络化城镇体系。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下降到2.5∶1。

  经济发展韧性明显增强。我国经济在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显现出强大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保持平稳增长,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特别是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我国经济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我国经济建设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雄辩地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我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一鸣 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科学指引(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有力指引中国经济巨轮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激发亿万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取得了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品格,能够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指引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认识事物、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调研、视察、考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企业、基层、田间地头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又如,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湖南等多个省份进行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基层群众代表、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深扎根在实践沃土之中,深入回答经济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从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中分析机理、把握规律。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涵,并指出:“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从时间上看,我国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今天的新常态是这种大时期更替变化的结果”。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宏观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出了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中把握历史规律、研究现实问题、回答时代课题,因而能够有效统筹两个大局,提出科学的因应战略策略,大大增强了经济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满足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科学理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本立场、历史方位、动力之源、发展路径等重大问题,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阐释,使其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强大物质力量,是摆在经济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时代任务。经济理论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这个光荣的时代任务,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贡献智慧,为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贡献力量。

  (作者:李义平 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之高、出台政策密度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形成从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到重大行动的完整体系,推动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把握、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新认识。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5G全场景应用与整机研发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成功下线,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科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水稻、玉米、大豆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增产贡献率超过45%。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2.7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7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的2.44%;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比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69.6万件,比2012年增长2.2倍,国际专利申请连续3年居全球首位。我国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我国企业在人工智能、5G技术、半导体产业、生物技术以及绿色能源等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8.7%,研发投入占到全国企业的70%。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力量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科技人才效能持续增强。2019年,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截至2020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已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

  (作者:黄茂兴 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开拓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
下一篇:【光明论坛】文化数字化任重而道远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