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理论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理论起点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艺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后,从一开始就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在一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深受其影响和启发,并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口号。但是,受当时革命形势和社会现实影响,“人民性”文艺思想还未正式形成。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在中国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充分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一论断,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他在第一次讲话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文艺工作要深入思考的一系列问题,其中重点阐述的是工作对象问题,即文艺工作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第二次讲话主要分析了五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服务的;如何去服务;党的文艺工作与党的整个工作关系问题,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关系问题;文艺批评问题;文艺界的整风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指向仍然是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即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可以看出,整个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都是紧紧围绕文艺的“人民性”展开论述的。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人民性”问题,建立起比较系统的“人民性”文艺思想理论体系,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思想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深刻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人民性”文艺思想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人民性”的理解和阐发也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了对“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的无限深情。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之所以提出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当时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他希望在抗日这个大背景下,全体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文艺工作要服从于政治和统一战线大局。所以,这时候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联合抗日,文艺是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今天,我们党的事业的中心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伟大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构建起中国文艺的人民性、经典性和崇高性,用文艺的光芒照亮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凝聚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所以,文艺的“人民性”指向与过去相比更加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可以看出,两次文艺座谈会是在“人民性”文艺思想的整体发展中立足“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两个维度,它们是“人民性”文艺思想80年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高峰。其中,文艺工作对人民的指向在不断强化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指向与党的根本宗旨相吻合,强调文学艺术要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主要强调文艺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向。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则着重强调文艺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文艺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要热爱人民,文艺创作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一创作导向特别注重文艺本体的发展和创作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而这种发展和提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种创作导向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是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提升的。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对象进行了重新定位:“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不仅强调文艺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而且对人民大众的范畴进行认真分析,这使得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特质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则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从强调文艺工作对象上升到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这样的变化表现出“人民性”文艺思想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毛泽东强调文艺的立足点要转向人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从文艺的立足点到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这是人民地位得到尊重、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的充分体现,这是新时代“人民性”文艺思想的深入发展,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文艺创作才能更加深入人心。而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则与毛泽东强调的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问题相一致。毛泽东认为文艺批评有政治和艺术两个标准,两个标准的核心都是看其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今天的文艺批评是将两个标准合而为一,从审美的高度进行深层次评价,这种审美应该“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在讲话中批判文艺界还严重存在着作风不正的现象,“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的幸福。在这样的号召中,文艺创作已经与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看出,整个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是紧紧围绕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展开论述的,这些论述成为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理论起点。

  如果说延安时期强调的是文艺工作对于民族独立、民族自由和民族解放的重要作用,那么,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指向则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伟大中国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艺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它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沃土,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理念和精神传统之中,其最终指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吕文明,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上一篇:科学有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下一篇:【理论观察】思政课要善用科学思维方法讲道理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