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王离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对于文化改革发展,特别强调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强调要“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十三五”时期,构建和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将成为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市场的理论与规律性认识,对于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一、文化市场的理论依据
文化市场,既属于文化学范畴的概念,又属于经济学理论的概念。从文化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论原点出发,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化市场的理论丰富性和开放性。
(一)文化学视野中的“文化市场”。
——形式定义: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交换和提供有偿文化服务的场所。重点包括三个关键点:文化产品交换。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的精神产品,就是文化产品。《说文》里讲,“市,买卖之所也。”文化产品在交易中才能形成文化市场。有偿文化服务。文化服务基本分为公益性和有偿文化服务。前者主要由财政支持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后者主要由文化企业提供,实行市场化运作,有一定的利润诉求。交换和服务场所。传统文化市场通过现实场所提供文化服务的购买、消费。当前,文化市场载体日益虚拟化、数据化,文化服务的平台已经进入“读屏时代”。
——功能定义:文化市场是连接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纽带与桥梁,体现为“四个功能”:资源配置。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创意转化。文化产品的生产创意作为个体精神劳动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最终物化为文化产品呈现。平衡供求。文化市场客观反映文化产品供求关系,并通过市场机制能动地平衡文化供求。价值传播。文化产品的交换与消费过程,既是创意传递与转化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
——本质定义:文化市场是文化资源交换过程中各类文化生产关系的总和。既包括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交换关系,也包括文化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营关系。
(二)经济学领域中的“文化市场”。按照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文化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双向作用关系。
——市场经济对文化市场的作用。市场经济对文化市场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促进作用。市场经济为文化市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水平提升,进一步刺激了社会文化需求。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驱动力是“利润最大化”,这种单纯的逐利机制弱化、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导致了“价值盲区”。
——文化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文化市场对经济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资本兑现。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市场的创意转化功能转化为文化资本。价值提升。文化市场以文化价值影响经济价值,使物质生产的发展因文化元素的注入而升值。规模扩张。文化消费的高涨、文化市场的扩张,最终会拉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市场”。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市场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现出三大本质属性。
——商品经济属性。文化市场遵循价值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列宁说过:“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和其他专业市场一样,文化市场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属性。
——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市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文化市场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审美的方式传播知识、传递价值,表达人类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对人生情感道德的价值追求。
——社会制度属性。文化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社会制度属性决定了文化市场的社会制度属性。
二、我国文化市场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梳理文化市场的起源和发展史,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化市场发展规律,更好地汲取历史营养。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基本时期。
(一)起源期:春秋战国至新中国成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迎来空前的大发展,文化生产与其他物质资料生产相脱离,成为相对独立的特殊生产门类,为文化商品的出现奠定了前提。
(二)曲折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客观上为我国文化经济和市场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后,限制包括私营文化企业在内的私营经济发展,文化市场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三)起步期: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文化娱乐和文化消费市场开始复苏。1988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1989年,文化部设立了市场管理局,不仅在理论上承认了“文化市场”,而且开始在实践中发展和管理文化市场。
(四)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市场无论从数量、规模、档次、品位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党的十四大后,文化领域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社会力量办文化迅猛发展。1998年,社会所办的文化产业的机构总数已经是文化系统的2.7倍。
(五)融合期:21世纪初至今。以我国加入WTO为标志,文化市场进一步融入国际文化大舞台,市场流通方式逐步走向连锁化、规范化、集团化。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市场分流为传统和新兴文化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优化整合新阶段。
三、我国文化市场建设的基本现状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分为二”是一个普遍现象,是辩证法。客观看待文化市场的基本现状,也要有一分为二的视角,既要看到发展的成就,也要认清当前的一些不足。
一方面,成绩值得肯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传统文化市场主体的基础上,扩展了以网吧、娱乐、动漫、互联网文化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全产业链经营体系逐渐成形。演出院线开启了演出场所规模化经营之路,传统的演出团体、经纪机构、票务公司、演出场所逐渐融合集约发展,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实现全覆盖。跨界融合打开市场新空间。上网服务向以上网为基础的多元化运用平台方向发展,旅游演出成为演出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的亮点,网络演出拓展了传统文化传播渠道,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网络文化市场进一步细分。
另一方面,缺项需要加力。
文化消费潜力释放不够。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我国人均GDP在2012年就超过6000美元。2014年底,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文化消费缺口约为3.7万亿元。
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总体上看,文化消费市场仍处在数量引导的初级阶段,尚未达到质量引导的高级阶段。目前既缺乏广泛认同的精品力作和拳头产品,也缺乏质优价廉的大众文化产品,不少文化产品在消费环节遭受冷遇,难以获得应有的市场价值。
同质化竞争比较突出。文化市场主体众多,竞争激烈,多、乱、弱而且不能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行业结构,是文化产品难以走出同质化,甚至低质化、低俗化的重要原因。
文化市场法治建设不健全。目前,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立法还很少甚至空白,对新型文化业态缺乏及时回应。
文化市场调控引导力度明显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扶持守法经营的诚信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攻克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厘清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思路要可以概括为“12222”。高举一面旗帜。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文化的形式、市场的力量,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传承中华美学、传播中国文化,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双腿走路”。支持国有,扶持民营,双管齐下,一视同仁。做到“两手并用”。综合用好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追求“两个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进军“两个市场”。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推动国际市场国内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
(二)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属性。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属性的内涵实质。目标与方向体现正确性。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方面要重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综合用好市场配置文化资源、政府履行文化市场监管和引导职能两种手段;另一方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体制与机制体现整体性。坚持需求导向,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破除影响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作用的障碍,着力解决行政决定向市场调节转变的制约;坚持遵循规律,根据市场活动特点,正确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营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坚持全面改革,把改革摆在核心位置,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内容与设施体现系统性。文化市场内容与设施建设作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要把发挥要素作用,把握动态关联,追求整体优化作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要素功能、统筹要素组合、整合要素结构,推动协同发力,形成共同合力,实现文化市场体系功能优化和整体最佳发展。服务与管理体现规范性。以法制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加强文化立法,构建文化内容监管机制,引导市场行业主体自律,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管理服务机制转型。加快形成以文化法律为规范,以行业自律为主体,以行政手段为补充的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制度与要素体现科学性。概括为“两个面向”,一是要面向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明确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二是要面向市场,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建立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三)抓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措施多样。重点是“五抓”:抓灵魂塑造。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塑造中国精神的灵魂之作。抓市场培育。积极推进创意创新型文化产品新业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效率较高、文化辐射大、品牌竞争力强、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现代化文化企业和产业。抓协同融合。所谓“零和游戏”,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打破“零和游戏”,注重协同,融合发展,实现“共赢”。抓技术革命。文化市场正处于科技革命的风口浪尖,数据革命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格局。这种时机稍纵即逝,一定要牢牢抓住。抓改革创新。按照供给侧改革要求,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作为文化生产的根本出发点,突破原有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通过市场手段实现规模效益和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