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哲学教研室副主任 朱康有
中国和埃及都是文明古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一直延伸到今天中国和埃及的现实中。儒学经典《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子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按照我的理解,它的一个深层意思是,只要和老祖宗的精神灵魂沟通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和人民就能向合乎大道的正确途径上发展。
各位知道,整个世界由近代到现当代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与西方文化对各个国家和民族在观念、制度、物质层面的强大影响有关。我想,大家不要光看到它在自然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工商业上的辉煌进步这些“光鲜”的一面,还要看到它的殖民开拓、奴隶贸易、世界大战这些“原罪”史,更要看到今日全球遇到的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灾难、战争冲突等问题也与它有关。现代西方文化起源于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主张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起初是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但它做梦也没有想到,几个世纪以后,人的理性张扬的后果,带来的是这样一个双重性局面。
根治当今世界性的“疑难杂症”,非西方文化传统可以发挥作用。因为,这个世界是我们“众人”当家的世界——大约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大约2000个民族居住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多元的文化主体都应该有发言权、话语权。我们必须运用当今整个人类的知识框架来解决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纵深验证过的、人类积攒起来的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以根治现代人功利化的短视和浅薄。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在屈辱中被迫向西方文化学习,实质上经历了一个非传统的过程。很多人把落后和封闭的原因归结到传统文化的弊端上,并作出一系列过激的(比如“打倒孔家店”“文化革命”)的反应。20世纪,中国引入源于西方文明的理论作指导,并进行本土化的调整和尝试,先后进行了革命和改革开放。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逐渐引起对自己在世界文明定位中的重新思考。我们在国与国的关系中倡导合作共赢、和谐多样、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背后,实质是文化参与意识的自觉和觉醒。我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软实力因素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更多地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尤其在抵御异质文化的同化、形成民族聚合力方面发挥核心的认同功能。
我们的领导层尤其是最高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正面引导作用非常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治国理政需要从历史上借鉴经验教训。中国现在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果。积极学习和运用传统文化,能够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建立恰当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我们近代以来始终处于劣势,造成社会大众乃至精英层面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从前是否定的多、肯定的少,批判的多、继承的少。在我国领导人大力倡导下,传统文化进入到官方的纲领性文件中,这就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过去一些偏颇乃至错误的认知,推广和普及在一些地方正成为政府的行为。复兴正在从GDP的经济模式,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文明模式的重振。
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在民间。最近十多年以来,中国基层社会有部分企业、学校、乡村,不但学习传统文化,还将之落实到企业管理、学校教育、公民教化、个人修养中,在实践上发挥出程度不同的正面功效。我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的成员,亲身参与了其中一些活动,并受到深深的震动。通过诵读经典、举办论坛、开设讲座、训练礼仪等各种形式,传统文化影响面在持续扩大。
学术界和思想界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各种相关的文化社会团体NGO、省市一级的组织纷纷成立。很多高校设立了国学院、儒学研究机构。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刊物、论文以及课题、项目、培训、会议如雨后春笋,配合国家文化的发展形势,呼应民间儒学的热情,建构了生活儒学、心性儒学、政治儒学等学派。像《光明日报》作为全国性、综合性的知识分子报纸,几乎每天的版面上都有一篇以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消息或文章。还有微信平台、上万家网站,也在虚拟世界里,发挥不小的传播效应。我的师兄——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创办的“领导干部学国学”微信平台,关注量最近已经突破45000粉丝。
要改变一个相当长时期“非传统化”倾向是非常困难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出的声音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小的,甚至遇到了社会上相当大程度的不理解乃至反对的声音。但是,随着中国复兴的步伐加快,传统文化越来越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力量的源泉、智慧的资鉴、自信的基石。同时,这种文化的复兴还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认为,中国作为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包含了长期稳定的秩序经验、天下主义的建构精神,它作为一种区域的世界主义模式可以为今天的人类提供宝贵的经验。
古埃及文化相信死后灵魂会复活,必须保留身体使灵魂有自己的居所,所以发明了防腐术和制造木乃伊;中国修道有成的高人似乎也能长时期的肉身不腐。其实,大多数人的肉体还是会烟消云散,回归尘土,唯有人的精神通过文化的形式长流不息。文化,给我们每个人接续祖先的精神世界创造了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古代埃及人这样赞美尼罗河:“你从大地涌出,奔流不息。”我们每一代人都从前代人乃至更早时期人类累加起来的文化世界中“涌出”。让我们以敬意和虔诚之心对待这份独属于人类的遗产和精神家园。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商业文化交流”。我想,只有融纳了传统文化无形资产的雄厚实力,您才能更长久地获得有形资产的丰厚报偿。
(该文系作者在中埃建交60周年商业文化交流会上的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