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具有永不褪色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作用,使之成为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动力。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格局下,全面研究梳理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重要地位、独特风貌、时代价值,既要有“总台账”,也要有挖掘、阐发的“路线图”“效果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生发地和承载区,文化底蕴深厚、特质鲜明。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就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深入挖掘和阐发我省的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所蕴涵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具有永不褪色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延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实质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二者相结合的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智慧融汇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之中,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准确把握其脉络和精髓,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宏大深邃,蕴含的思想精华、智慧和启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继承什么、如何继承,是重大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此做出精辟阐发,比如,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强调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崇廉尚德等;在道德操守上,强调传承追求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树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遵循自强不息、勤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道德规范;在治国理政方面,强调借鉴在几千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大同理想、德治主张、民本思想、平等观念、正义追求、道德操守、用人标准、改革精神、外交之道、和平理念。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作用,使之贯通古今,既承载历史、承接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指导现实、开拓未来,成为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动力。
加强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凝聚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坚持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坚持历史性,就是始终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一份尊重、一份敬畏;坚持时代性,就是强化思想理念的时代融合,道德精华的时代融入,人文精神的时代升华;坚持地域性,就是在凸显燕赵文化特质、打造河北名片、培育河北精神方面,释放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
要走得进去、立得起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格局下,全面研究梳理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重要地位、独特风貌、时代价值,既要有“总台账”,也要有挖掘、阐发的“路线图”“效果图”,把家底摸清楚、研究透,把这份家业守护好。着力打造魅力独特、影响广泛、具有时代价值和浓厚群众基础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在全国叫响避暑山庄、山海关、大运河、大境门、直隶总督署、白洋淀等我省独有的文化名片。积极举办具有强大品牌吸附力的文化节会活动,创作文艺精品,建设主题文化公园,在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深度融入历史和文化因素。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实践问题相联系,做到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切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服务。
把工作做实、做细。在保护和传承方面,研究制定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规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资源管理数据库,加强文化典籍和古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民俗馆、纪念馆等文化保护设施,加大对千年古县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名人故居的保护力度,充分展示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度,分级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选聘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者,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下基层活动。在利用方面,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名副其实的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小镇,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把中华文化资源和燕赵文化内蕴作为文艺生产的题材库和创作源,大力实施精品创作工程,创作出一批历史底蕴深厚、河北特色鲜明、滋养风气人心的文艺精品。
(作者:郑恩兵,系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