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1-08-17 浏览次数:562次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以往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得比较多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此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要求。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民接受、发展马克思主义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文化条件,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一般不相信什么外在力量,而更看重自身努力。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独特的经验智慧。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优秀的思想和宝贵的精神,还积淀了处理问题的独特经验智慧;不仅能够激励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能启发我们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路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无比丰富、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思维。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总是通过不断回顾历史,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汲取创新的精神力量。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这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历史思维。
(作者:陈方刘,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