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新时代理论传播的新趋势与新路径

  高度重视理论传播和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的政治优势,也是党推动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增强精神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理论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传播的新趋势新变化中找到新方法新路径,把理论传播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定步伐。

  传播方式从单向性向多元互动转变

  理论传播的效果既取决于理论自身的质量,又取决于理论传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传统的理论传播方式呈现单向性特征,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而传播主体的权威性又为单向传播提供了可能。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场域中的传播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理论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主被动关系变成平等、双向式的互动关系,理论传播呈现出信息源多元化、去中心化,受众拒绝被主导等特征。为此,新时代理论传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是营造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正面宣传为主,找准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成为时代最强音。其次,注重整体设计、系统规划。进一步完善理论传播管理运营的体制机制,通过统一指挥、多方联动,策划好主题、设计好形式、统筹好渠道、把握好节奏。再次,培养和鼓励更多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文化工作者,特别是理论工作者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理论传播中来。理论阐释向现实观照转变

  理论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始终能够把握社会思潮的总体趋势,解决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困惑,使人获得教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前提是让理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换言之,只有聚焦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和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实践问题,才能真正使理论阐释成为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才能把理论传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实际成效,才能让理论之树焕发出活力生机。因此,新时代的理论传播需要紧扣人民所需所求所盼这条主线。突出实践性,不仅直面改革发展中的思想分化,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产生的矛盾,同时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突出思想性,根据具体理论内容,深入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努力做到论点明晰、论据丰富、论证有力,以强大的逻辑力量使人心悦诚服。突出生动性,找到与群众思想的结合点,与地方发展的契合点,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新鲜活泼的案例对党的创新理论予以深刻充分的阐释与表达。正向引导向正反辨析转变

  在两个大局的交汇下,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话语形势依然严峻,舆论场中各类思潮风起云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因此,在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前提下,应主动开展话语辨析,让理论传播廓清迷雾、赢得人心。一是及时批驳错误思潮,聚焦网络舆论的热点、盲点、误点,理直气壮地辨析和批驳错误思潮、错误观点言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其本质危害,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二是拓展理论研究深度,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运用生动的实践案例和前沿的研究方法,提炼有深度和说服力的理论观点,不断推出更多有思想性、引领性、针对性的理论产品。三是加强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理论传播的监测体系,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堵塞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法律漏洞,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舆论生态。

  被动接受向主动感知转变

  传统理论传播,人们往往重视理论本身的涵意、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容易忽视传播受众的接受程度。事实上,传播受众接受程度是检验传播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只有受众接受了,才是有效的理论传播。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受众会在与传播主体的互动中主动寻求对于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新时代理论传播需要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搭建起多样化的沟通桥梁。一方面,采取分众化的传播方式,对理论工作者要提供学理分析、学术前瞻的理论文章;对党政机关要提供问题导向、实践取向的策论型研究;对于普通群众要通过活泼生动的媒体介质让严肃的理论在心中潜移默化;对青年群体,了解他们获取信息、接受知识的途径、偏好和方式,与他们的话语体系进行衔接,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运用多样化的传播载体,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各类文艺产品、文化服务之中,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传播科学理论;融入思想道德建设、典型宣传、精神文明创建、主题教育活动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变

  理论要走进群众心中,就必须进行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创新话语表达,紧扣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用普通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有感染力的表达来进行理论传播,不断提高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讲好故事,让百姓爱听,不断增强理论吸引力。善于从百姓视角切入,将恢宏壮阔的“大道理”转化为平实近人的“小故事”,通过有人物、有细节、有温度的理论故事吸引受众、引发共鸣。贴近生活,让百姓想听,不断增强情感凝聚力。灵活运用理论话语与情感话语、学术话语与通俗话语,力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比如“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打铁必须自身硬”“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形象化表达,使党的创新理论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紧扣实际,让百姓愿听,不断增强思想引领力。从现实生活和现实的人的思想中挖掘最鲜活的素材,比如全民参与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好这样的案例和素材,使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并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文字呈现向视听集成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以文字传播为主要形式,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介,传播过程重规范、轻创意,重刊发、轻推广,具有传播链条短、受众规模有限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党的创新理论也能够以文字、视频、音效等多媒体方式更加形象化地展现。因而要求我们在理论传播中积极探索互联网新应用、新业态,主动适应网络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推动全媒体的迭代升级。一是打通理论传播链条。使策划、创意、生产、运营、推广等环节整体贯通,及时将理论解读阐释融入交互连接的各个媒体场景中,努力做到内容一次生成,多样态呈现,多频次传播,多渠道发布,多平台运营。二是整合理论传播平台。加快实现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平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热门APP等渠道,形成理论传播的规模效益。创新使用“场景化传播”,通过动漫、微电影、微访谈、图解、理论秀、理论漫话等形式,对理论进行立体式、可视化呈现。三是打造理论传播品牌。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在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基础上,打造能够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全媒体理论发声平台,不断扩大党的创新理论的影响力版图。

  (作者:盛世豪,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上一篇:学史明理 明理悟道
下一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成就与启示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