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锋 李岩松(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国语大学来说,就是要发挥语言学科优势,以互联网技术赋能,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项重要实践。
以话语理论创新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更是知识的工具,本质上是价值的承载。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于1970年的演说《话语的秩序》中提出了话语理论,认为“话语即权力”。话语的外在功能,就是“对世界秩序的整理”,因此,谁掌握了话语,谁就掌握了对世界秩序的主导权,也就掌握了“权力”。对一个国家而言,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与之匹配的话语能力,即运用话语处理关涉国家利益的内外部事务的能力、设置全球议程的能力。当今时代,话语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课题。对我国而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重要基础。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空间的分隔而是心与心的隔阂。要达到心灵相通,特别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要在沟通中形成共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只能通过密切的沟通。语言是交往交际的工具,话语则是文化思维的神经,如果说语言能“通事”,话语则能“通心”。应该看到,把话语视为征服他者权力资源的欧美经典理论很难引导出一个和谐共生的世界,“天下一家”的追求需要有话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我国而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核心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语言能力和学科能力为基础,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独特历史资源,充分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思想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和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优秀成果,并突出强调国别、语别,即在熟悉对象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话语对象运用不同的话语,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提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促进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沟通中形成共感。
技术赋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信息化时代,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可以发挥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作用。
以数据库为核心,建设多语种平行语料库。上海外国语大学探索创新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学术生产机制,依托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学研究和多语种学术资源,建设多语种平行语料库。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研发“十九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收录英、德、俄等9种语言版本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文本数据,输入需要查询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关键词,都可以便捷搜索到其他8种语言对应表述。202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建设完成1对28个语种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语料库,以推进语料库在不同语种语言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实现语言教学与科研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打造包括语料库(教学科研平台)、术语库、文献库三个模块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语料库建设实现了相关文献精确的语料检索与应用。
依托智库建设,打造国际传播数据整合平台。外语类高校应拓展国际传播的对象和视角,具备全球格局和分类视野。上海外国语大学依托区域国别研究智库群,正加快建立国别区域国际传播研究数据平台,根据不同对象国、地区和群体针对性开展梳理工作,形成以文献为主的本体知识数据库、传媒数据库、政府数据库、研究案例库等板块。已有的国际舆情案例库平台,正逐步积累全球城市形象研究案例和不同国家的国际传播案例。
借船出海,构建新型海外传播阵地。上海外国语大学创设的全国高校首家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已建成28个语种版本,累计发表多语种原创和编译文章7000余篇,已成为对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引导国际舆论的路径。同时,学校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完成官方账号全覆盖,通过海外融媒体管理系统,构建新型海外传播阵地,主动建言发声。上海外国语大学建立China Youth中国青年工作室,通过诠释青年对于新闻事件、文化故事、社会现象的观点,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建立“China Youth中国青年公共主页”,吸引了来自美国、马来西亚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粉丝;在Quora平台设立“中国问题回答小组”,阅读量超过250万,用所学语言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青年观点。作为教育部全国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于2019年11月成立融媒体中心,与学校所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共同开设英文App,成为上海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客户端第一个英文频道,以社区新闻、松江文化等内容为依托进行对外传播。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急需共识与新知,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共同体的大学责无旁贷。
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用英语、德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等在德国、西班牙、伊朗、埃及、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及智库网站发表近90篇文章,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学校青年学者作为国际卫生合作领域的专家受邀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代表中国学界发言,积极介绍国内抗疫努力,有效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持,受到高度关注。学校举办“新冠疫情与上合组织民间外交的新议程、新举措、新方向”等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共话全球疫情防控及国际关系。专家学者积极开展《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讲故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等著作外译。学校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合作出版多语种版《犹太难民在上海》,与上海巴金故居合作出版多语种版《巴金文选》,积极传播中国声音。
“主场”展示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就。2017年4月,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成立,4年来,通过面向阿拉伯国家中高级政府官员、智库学者和主流媒体人士举办高级研修班,招收阿拉伯国家“中国学”专业硕博士研究生、“中阿汉语翻译联合培养项目”译员班学员和中阿英多语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编写《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简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研修班简报》和《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专报》,发布中阿改革发展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领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优秀学术外译项目和智库研究课题,每年举办“中阿改革发展论坛”等,向阿拉伯国家展示中国治国理政的故事和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
向世界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学校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战略合作,师生为一大纪念馆进行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等7个语种的文本翻译约40万字,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学校正在打造“中共建党历史多语种语料库”,推进建党初期历史档案文献的梳理与翻译。学校共28个语种近300名师生开展“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活动,立足上海发挥专业特长,多语种、全方位、立体化展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筹办“建党百年:世界眼光与全球话语”学术研讨会,聚焦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教育,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