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作者:段言(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也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当前,如何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各地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也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些重要论述,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把全局、系统和整体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统筹推进,协同发展。为此,应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统筹好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实现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的顺畅衔接;统筹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要保持战略清醒,把发展立足点始终放在做好自己的事上,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努力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供给需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为国内循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同时,通过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全球资源要素“引力场”,锻造强大产业链。

  统筹好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坚持发展区域经济与服务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既要注重区域内经济循环顺畅,也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要破除各地由于市场分割和利益藩篱等造成的障碍,真正建设统一大市场,增强国内市场的吸引力。

  统筹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结合起来。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在提高供给体系韧性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对高品质需求的适配能力、对潜在需求的引导能力,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畅通经济循环,使各个层面的经济循环能够顺畅地流转起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找准自身定位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各地应准确把握自身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深入研究比较优势,明确发展目标,精准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部门间通力合作、区域间协同发展,高效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国际大循环,实现“一带一路”与新发展格局同频共振。

  立足特色、发挥优势,精准服务新发展格局。我国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科技、金融、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富集,应争做创新驱动“领头羊”,率先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外引内联搭建“双循环”融合对接的重要桥梁;中部地区区位空间重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应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流通体系,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打造成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西部地区资源能源丰富、安全战略地位突出,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东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要对内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总体而言,应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和作用为目标,突出特色亮点,集成放大优势,彰显独特作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服务新发展格局。

  协同发展、相互联动,高效融入新发展格局。我国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围绕这些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高效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联动态势,提高融入效率与质量,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大市场、高度完整的全产业链与全面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在产业方面,加强区域间产业链协同对接与产业分工合作,利用好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动东部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通区域间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互联互通的堵点、痛点,合力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同时,依托区域重大战略,立足国内统一大市场,自觉消除区域间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各种壁垒,主动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

  打造平台、优化升级,实现“一带一路”与新发展格局同频共振。共建“一带一路”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而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两者都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应通过信息数字化的互联互通和新基建领域的合作,打造共建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多边合作,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受益,让国际大循环更加畅通。

  推动产业升级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需借改革之力,推动产业升级。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与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产业的强弱。产业要素质量与配置水平的高低,与产业环境的优劣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为我国经济循环畅通保驾护航。

  提升产业“三种能力”。一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健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二要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既要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大力发展专业水平高、产业支撑力强的制造服务业。三要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实现国内产业链与国际产业链充分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耦合,打造能够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量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产业,提升国内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

  激活产业“三种要素”。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提高要素供给效率,切实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创新运用数据要素。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向互动,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据确权、数据流动交易,打造产业的良好发展生态。其次,应充分利用高素质人才要素。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产业转型升级要用好这一人才红利,最大限度释放高素质人才的创造力。再次,应稳妥运用金融要素。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发挥金融对国内消费升级的引导作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优化产业“三种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效、公平、法治化的制度环境,这也是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营造高效环境,关键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营造公平环境,关键是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加快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营造法治化环境,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产业升级提供法治保障。

  总之,各地应坚持系统观念、保持对自身定位的战略清醒,致力于产业创新升级,既要像广角镜一样对全局态势看得“宽”,也要像显微镜一样对自身优势看得“深”,更要像望远镜一样对未来趋势看得“远”,精准服务、高效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行”在哪
下一篇: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