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任何哲学社会科学背后都映射着特定的利益关系、价值关系、文化关系等复杂关系,一定程度上都预设了特定的阶级立场与价值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对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解,离不开物质利益的批判武器,必须坚持历史地、实践地、现实地把握理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不遮掩自己的立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内在蕴含着一定的阶级关系。马克思主义站在劳动者的立场、无产阶级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始终致力于探寻全人类的解放条件,在为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的探索中,阐发了一系列穿越时空、照亮古今的术语、原理,创立了为劳动人民代言的科学体系。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源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深刻统一。

  历史逻辑源于我国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多次面临着理论、道路和方向的选择。十月革命之后,原本仅作为社会思潮之一的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逐渐在中国大地扎根生枝。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通过“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论战、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三次影响广泛的社会讨论,愈加澄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使得社会各界共识逐渐凝聚。历史实践也已证明,近代以来,只有马克思主义能解决我国的时代课题,其他各类“主义”和“思潮”,如工团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虽然也试图有所作为,甚至你方唱罢他登场,但终因不能回答时代之问,注定被历史所淘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华文明深刻变革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在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直面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历史起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造就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所必须坚持的根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大的历史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可以看出,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为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转变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为中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伟大成果提供了重要理论保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并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的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源于新时代思想理论发展所需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哲学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理解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从社会存在出发,从物质生产活动理解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反映和表现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并且往往由职业思想家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加工和生产而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虚假的意识形态”,因为这种意识形态虽然只是反映部分利益的特殊的存在,但是资产阶级试图把这种意识形态定义为代表着普遍利益的学说。因此,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对立决定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体现着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理论,具有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马克思主义是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就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鲜明的区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使得理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可以说,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发展需要指向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中国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差异;抛弃了这一点,就抛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安身立命之本。

  实践逻辑源于当前中国道路发展指向

  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涉及国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与实践,尤其是苏东剧变等历史事件,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深刻教训。历史与实践已经证明,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强化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为国家长治久安和发展稳定保驾护航。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从伟大实践上升至科学理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在真假错乱、繁纷复杂的理论世界中识别唯心主义、辨别是非对错,提供了科学方法与根本遵循。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才能拨开云雾见天日,揭示社会发展乃至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规律与内在逻辑。

  要言之,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变,绝不能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交汇融合,共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这一重要结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是由过往经验得出的重要规律,还是面向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大力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之魂融入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血液之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张占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上一篇: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思想纵横:走出科技兴农以农富农之路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