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一番话,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脱贫摘帽之后,更要重视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民生底线和头号民生工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底线任务、刚性目标和标志性指标。目前,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同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成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工作最为辉煌的成就。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贫困地区脱贫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两者的有效衔接,同时“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就要求已脱贫地区在过渡期内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家庭为单位,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开展实时监测和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主要采取开发式帮扶措施,包括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等。对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回应人民对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教育的期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观察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团组时间”,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厚的民生关切,贯穿始终。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预防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要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围绕着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医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医疗、医药、医保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阶段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和关键举措。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及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百年大计在教育,教育事业靠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寄予殷切希望。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对“十四五”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好支撑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同时强调“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环境保护在民生事业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和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对“十四五”时期两地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提出了殷切期望,指明了努力方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通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源头治理和推动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做好维护生态安全的工作,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美好生活的增长点。